紅色勢力入侵科技園區,等於取得獵人才、竊技術的地利之便,而經濟部日前也坦言,中資化身臺資的狀況,查起來不容易。專家分析,主要是法律工具不足所致,並提出兩大建議,包括:尋求美方的協助,加以掌握金流,再來是強化法規、罰則。
台元科技園區疑遭紅色企業入侵,並挖角臺灣半導體人才,引來立委的關切,並在近幾週的立法院上展開質詢,經濟部給予的回應是,中資化身臺資確實很難介入,查起來不是那麼容易。
為強化現有法律規範,據媒體報導,行政院正進行跨部會的會商與相關法規盤點,考量中國等敵對勢力犯罪的嚴重性,有必要課以較重刑罰,因此,不排除修正《國安法》。
法律工具不足是最大困難
臺灣處理中企「掛羊頭賣狗肉」挖角臺人才,或是通過第三地繞道來臺,政府難以介入管理,戰略學者蘇紫雲直言「最大的困難是法律工具不足」,使得相關單位無法獲得法律授權,不敢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蘇紫雲說,美歐對敏感科技的保護,已有完整規範,而臺灣的法規體系較為不足,目前連對中資公司的認定還很模糊。許多假的臺灣公司,背後資金是由中國繞道第三地轉投,政府並沒有辦法管理、束手無策,但這又是中共科技竊密常用手段。
蘇紫雲提出兩點建言,第一,短期應與美國合作,美國縝密控管全球金流的往來,臺灣向美方索要情報;第二是增設與修訂法律,近期行政院可能另立「經濟或商業間諜法」,是正確的一步。
政府須完善相關法規
台灣公民陣線祕書長江旻諺說,臺灣的《營業秘密法》、資通訊專利等法規還在建構的階段,其中雖針對中資進行規範,但沒有針對產業提出保護主張,這使得主管機關在調查證據時,無法掌握金流、資訊流,「這是臺灣政府面對中共滲透威脅的典型問題。」呼籲政府應該加強管理、完善法規,加重在產業界裡的角色定位。
人才遭中企挖角,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日前撰文提到,臺灣的護國群山有如門戶洞開,科技成果可能遭中國整碗端走,可能讓臺灣半導體的優勢消失。
「這樣的威脅當然有。」蘇紫雲說,外界並不看好中國製造2025計畫,這不代表臺灣能放鬆。由於全球政經局勢已有變化,臺灣得跟著補強機制,以保護以台積電為首的強勢的晶片生產能力,況且,其中許多的敏感機臺來自美國與荷蘭,而材料又來自於日本,突顯出臺灣得與他們站在一起的必要性。
業界得強化戰略思考角度
蘇紫雲認為,業界得強化戰略思考的角度,特別是,許多國際級的跨國公司設有戰情室,裡頭整合政治、人文、社會等領域的專家,協助進行目標市場的控管,但臺灣侷限在市場跟技術層面,對於政治風險的考量較為輕忽。
他說,輕忽政治因素的結果是,技術遭到剽竊後,遭對方一腳踢開,第二是培養出自己的對手,並影響到公司自身利益。他強調,國安跟產業可互相融合,保護敏感科技也是在確保產業的競爭力。
江旻諺則認為,人才與關鍵技術遭對岸挖角,讓臺灣的技術被複製,雖有不利的影響,但不會帶來大規模的負面效應,這是因為,臺灣有關鍵性的產業聚落,同時是民主自由體制,也重視保護專利。他呼籲,政府適時止血,不讓技術外流,負面影響是可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