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國際不打小孩日 教育部籲理解孩子重要訊息

學習理解孩子童言童語背後的重要訊息。(教育部提供)
學習理解孩子童言童語背後的重要訊息。(教育部提供)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教育部在臉書貼出三種小孩常見的言行,像是常常被誤解為「亂講話」,但背後可能蘊含重要訊息。打小孩、漠視孩子需求的「冷暴力」都不是管教的好方法,呼籲家長放棄「完美主義」,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並適時給予鼓勵。

「當你打罵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卻可能停止愛自己。」教育部發文指出,大人常覺得小孩不聽話、亂講話而施以體罰,建議家長要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原因,並分享三種常見的童言童語。

第一種情況是當孩子說,「同學都不跟我玩,我討厭他們。」可能是在同儕相處上遇到困難,家長應抽空與孩子聊聊學校生活,與教師保持聯繫,一同找出問題和對策。第二種情況是當孩子說,「我生病了,我不能去學校。」裝病逃避上學可能是在學校感到壓力,甚至遭遇霸凌。第三種是當孩子說,「鄰居叔叔摸我身體,還說我很可愛。」孩子還無法正確理解、表達有關性別上的困擾,需要家長教導他認識自我「身體界線」,感覺不舒服時要學會制止,並向大人回報。

教育部指出,當家長情緒上來,萌生「想打孩子」前可做的五步驟,包括向孩子、家人說明自身情緒,請他們理解和體諒;在安全無虞狀況下,先離開幾分鐘冷靜一下;之後要說出自己的感覺,讓孩子了解大人的情緒及學習因應方式;最後兩個步驟是要找尋自身情緒調節和紓解方式,例如:運動、看電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