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許芯瑋的創意行動之旅——DFC學習法

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FC臺灣發起人,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執行長許芯瑋。(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提供)
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FC臺灣發起人,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執行長許芯瑋。(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提供)

文/陳柏年
「孩子們認為,課堂上學習的事物和自己無關,所以學習動機低落」,這一直都是臺灣教育現場難解的問題。

2010年,23歲的許芯瑋,偶然間看到網路上一段TED演講,被印度學校校長吉蘭・貝兒・瑟吉(Kiran Bir Sethi),以DFC(Design for Change)教學的教育理念所啟發,不但多次赴印度取經,更毅然從教育體制內出走,成為「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的臺灣發起人。隨著108課綱上路,DFC學習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成為共備與「校訂課程」的熱門選項。

什麼是DFC 學習法?

該學習法始自全球發起人——印度河濱學校校長吉蘭・貝兒・瑟吉的發想,並且在該校實際運作後,獲得舉世矚目的教育成果。簡單的說,DFC學習法就是以設計思考的方法,讓孩子找到他們最想解決的問題,進而影響他人與社區,達成真正的學習與內在的轉變。

透過 DFC 學習法的4步驟:感受(Feel)、想像 (Imagine)、實踐(Do)、分享(Share),孩子們可以針對他們生活中想要解決的問題感受、想像、思考,進而發動改變。目前全球已有七十多個國家加入DFC的行列,孩子們展現創意與行動的結果令人驚豔。例如在美國,學生發起建築一條腳踏車道,解決同學無法運動,導致肥胖的問題;在新加坡,同學發起尊重與禮貌的運動,改善了校園的氣氛;還有印度孩子阻止童婚,以及臺灣鄒族青年文化傳承的運動等。這些行動,都是經過孩子們思考、同理感受之後,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而發起的改變,因此具有深刻內涵,效果長遠。

在臺灣致力推動DFC,成立「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的許芯瑋說,經歷過此學習法的孩子,呈現許多日常教室風景中看不到的改變,最具體的改變叫「二心二力」:

「就是孩子們的同理心、自信心跟創造力、行動力,會顯著增加。他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替另外一個群體著想。再來,是接受自己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與夥伴分享與堆疊彼此的想法。很重要的還有行動力,這是在教育現場比較少會看到的能力,最後一個就是他們的自信心,因為他們會發表成果,跟大家分享,這是我覺得很棒的地方。」

原住民孩童參加DFC挑戰,傳承族人文化。(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提供)原住民孩童參加DFC挑戰,傳承族人文化。(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提供)

十年走來,許芯瑋看到有的老師因此重拾對教職的熱愛、有的學校對於共備課程展現熱情;或者是同學因其啟發走入教職,想要傳承這種成長的喜悅;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鄒族的青年,自動發起傳承古老歌謠、挽救失落的文化行動——2009年,一群中正大學學生帶著鄒族青年課輔,並參加DFC挑戰,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自我認同與文化省思。2017年,當年參加營隊、長大後的鄒族青年,組成了屬於鄒族孩子的Soupuzu(鄒族語,意為:生火)營隊,他們決定要好好保存鄒族文化的火焰。

「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就像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句話是2018年底,DFC全球年會上,21歲的汪翰翔所說。語畢,他和同為鄒族的夥伴8個人,對著來自四十幾個國家的孩子及來賓唱起鄒族古謠,這個畫面感動了無數的人。從對母語生疏無感,到希望讓鄒族的孩子會講鄒族的語言、唱鄒族的古謠,以身為鄒族為榮。

種子學校與師培計畫

為了推廣這個教學法,許芯瑋與協會匯集一群有志一同者,共襄盛舉。尤其是因應108課綱,學校需要具備校訂課程,許多學校發現,讓孩子彼此激盪、逐漸成形後付諸行動的這個學習法,非常適合成為各所學校量身定做的課程。她說,「我們正在訪視第三屆的種子學校。今年申請踴躍,但我們總共有兩個學校的名額,所以特別感謝學校端的支持,畢竟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新的嘗試。」除了以學校為單位之外,許芯瑋也推動種子教師計畫,鼓勵想要對教學有所精進的老師們,參加他們的種子教師培訓。

有鑑於臺灣對DFC學習法了解的家長與老師不多,目前協會也積極推動公益演講、環臺公益工作坊的計畫。許芯瑋說:「老師如果不一樣了,他們以後教的孩子都會不一樣了,就是我們做了這件事情,善的能量會發生的,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