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龍頸溪水岸工程動土 屏縣打造客家意象廊道

龍頸溪有六堆客家「母親河」之稱,屏東縣政府斥資1.6億,打造水岸景觀環境,期讓客家文化的溪流,成為屏東旅遊新亮點。(屏東縣政府提供)
龍頸溪有六堆客家「母親河」之稱,屏東縣政府斥資1.6億,打造水岸景觀環境,期讓客家文化的溪流,成為屏東旅遊新亮點。(屏東縣政府提供)

【記者簡惠敏/屏東報導】龍頸溪有六堆客家「母親河」之稱,是東港溪流域重要支流,近幾年在屏東縣政府積極進行河道整治及污水下水道工程淨化溪流水質後,縣府爭取客委會1.6億經費,5月11日舉行龍頸溪水岸環境營造第一期工程動土,縣長潘孟安期待透過打造優質的水岸景觀環境,讓客家文化的溪流,成為屏東旅遊新亮點。

龍頸溪水岸環境營造第一期工程,11日舉行動土典禮。龍頸溪水岸環境營造第一期工程,11日舉行動土典禮。(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東縣長潘孟安表示,龍頸溪是貫穿內埔與竹田鄉的重要溪流,溪畔具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價值資源,例如龍頸溪畔公園、內埔鄉畔運動公園甚至有37間客庄特有的伯公廟等,為拉近居民與水之距離,縣府除對各節點進行整合性的串連,同時結合周邊鄰近遊憩資源,希望透過水岸環境營造,帶動客庄產業觀光動能。

潘孟安強調,親水公園要讓居民親近,最重要的是要有乾淨的水質,縣府幾年來除進行龍頸溪整治減少淹水問題,爭取16億經費在內埔鄉推動污水下水道工程,讓家戶污水排入溪流的水質更為乾淨,未來結合周邊公有設施及公共建設,創造更多優質休憩空間及打卡熱點,大家對客家文化有所體認,打造屬於龍頸溪沿岸的客家意象水岸廊道。

客家事務處表示,流經後堆的內埔鄉及中堆的竹田鄉,帶動了地方的發展,沿岸景觀包括跨橋、拱門及客庄特有的伯公信仰、敬字亭文化、老街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及歷史資源,也使龍頸溪深具發展觀光旅遊產業的潛力。龍頸溪水岸環境營造第一期工程全長1.3公里,將從內埔勝利路至德修路口,預計明年4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