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世界教育動態

臺灣青年壯遊 真情更見教學真實力

劉奕廷擔任替代役期間被派至菲律賓僑校,為該校第一位臺灣籍華語教師。(廖蔚尹/大紀元)
劉奕廷擔任替代役期間被派至菲律賓僑校,為該校第一位臺灣籍華語教師。(廖蔚尹/大紀元)
【大紀元訊】

民國91年1月外交替代役及教育服役役男派赴海外服勤,服務對象擴及海外的僑民及友邦,民國96年起僑委會也開始派替代役役男至菲律賓僑校支援華語文教學,讓深耕僑教能夠發揮正面之效益,希望在僑校撒下希望的種子。

劉奕廷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華語研究所,2018-2019年在僑委會擔任替代役期間,被派至菲律賓僑校擔任華語教師,他也是該校第一位臺灣籍華語教師。在美麗的海島,開啟了一段異國教學的美麗回憶。

菲律賓僑校教學的回憶

問劉奕廷,為何會想紀錄這一段過程?他說:「可能人生中就唯一的這麼一次,很想把它紀錄下來。」他形容,那是一個海島,不管是學生或是當地的成年人,都有一股樂觀純真的個性,「我很愛這個國家,他們都很快樂的過每一天,那是在別的地方找不到的特質。」
在紀錄影片中,劉奕廷用十八般武藝,活力熱情的教著一群充滿活力的非華語母語使用者學習華文,一週2小時的華文課,如果沒有十足的創意,是很難完成將華文的學習種子種在他們心中的任務。

展現臺灣華語教師優異的教學素養

劉奕廷說,之前的中國籍老師,不會說英文,無法與當地學生溝通,課堂上只能制式的照著教科書念,學生每年都學一樣的內容,只能簡單的說「老師你好」,學習意願非常低落。還好對臺灣華語師資的專業能力來說,這樣的考驗就是一種鍛鍊。從劉奕廷的教學紀錄影片,可以看到臺灣華語教師優異的教學素養。

★樂於傾聽溝通

僑校普遍有華語師資不足的困境,劉奕廷所在的這所學校從幼幼班到大學都有,每個年齡段他都要擔任教學任務,中國籍的老師,早已經把程度好的班級挑走了,留下C段班交給他,他說,剛開始還滿痛苦的,學生反饋「都學一樣的不想學;每年換老師,聽不懂。」加上學生還有叛逆心會想反抗,師生關係不容易建立,由於僑委會外派至海外的替代役華語教師都必須會當地的主要語言,這一點有助於跟學生們無障礙的溝通,走過那段艱辛,劉奕廷開心的說:「離開前學生說,我是他們唯一會想說話聊天的華文老師,真的超有成就感的。」

★善於觀察學生需求

觀察學生的反應是老師的專業訓練,在影片中,可以看見劉奕廷細心的發現學生的特質並依照他們的喜愛,設計方位詞的課程,透過跳舞引起學習動機,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的記住方位詞,熟練之後,接下來再編一個句子教句型,劉奕廷說,學生都反饋:「太酷了,從來沒有遇到這樣一位老師。」

★以學生為本

臺灣的華語老師在重視人文的環境下成長,所以,能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劉奕廷分享,為了課程他特別幫學生準備了工具、紙張,教他們做一本小書,把一整年學習的成果留下來,他離開後學生還會在社群網路上找他聊天,甚至還能用華文跟她互動。

替代役華語文教師劉奕廷指導學生製作中文小書。(劉奕廷提供)替代役華語文教師劉奕廷指導學生製作中文小書。(劉奕廷提供)

★自由民主孕育創意教學

有一堂課劉奕廷一邊教學一邊一層層的脫衣服,原來學生太好動,所以為了吸睛,就設計了認識衣服配件的課程,因為是基督教學校,他還事先跟校長溝通,讓校長理解這是教學過程,以免誤會,課程中也順便教貨幣的概念,再請他們自己設計對話,一個當賣家一個當買家,這個課程就整合了認識衣服、顏色、貨幣以及生活應用的概念,遊戲中讓學生也複習之前的內容,臺灣華語老師,比較能夠靈活運用情境來進行教學,應該是臺灣自由民主的環境所孕育出來的人格特質,這點中國籍老師較難體會。

★正體字教學創造更多樂趣

僑校華文教學主要以口語聽說為主,學習漢字讀寫,如果沒有環境還是有難處,但劉奕廷認為,運用圖像聯想的方式,教他們認識一到十的正體漢字,以及簡單有形的漢字譬如「愛」這個字,還是可行的,中國籍老師基本上就不會使用這樣的方式教學,一方面是沒有心思設計有趣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簡體字也不容易進行圖像化,這也是臺灣交正體字華文的優勢。

★願意付出熱情

就劉奕廷的觀察,臺灣老師創意教學比中國籍老師強很多,他在教顏色這個課程時,會準備很多道具、遊戲,想很多方法激勵學習動機,比如積分比賽,高的給獎勵,甚至到商場去購買製作,中國籍老師通常不做這些事,課本發下來就照課本念。在海外華語的學習環境比較弱,只能靠老師多花一點心思,把教學活動變的有趣,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這也是臺灣華語師資珍貴之處。

替代役僑校服役8大任務圖。(123RF/大紀元製圖)替代役僑校服役8大任務圖。(123RF/大紀元製圖)

擔任僑委會替代役期間,劉奕廷把一顆華文小種子,種在學生的心裡面,不僅完成僑委會所交付在僑校推廣華語文教育的任務,更促成幾個學生畢業後,也到臺灣來求學,看見學生成長的喜悅,至今說起來,劉奕廷都還是一臉開心的笑著,這樣的成就的確是值得令人一生回憶。

了解更多「華語文教育」專題:https://www.epochtimes.com.tw/event/OverseaChineseStudy/

責任編輯:李妍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