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到漢代,就有一種說法,認為黃曆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我們看到漢魏遺書董勛《皇覽逸禮》說:「五月俗稱惡月」。那時的民俗有「持齋放生」的做法,就說那時候的人以齋戒淨心,慈悲對待生命的方法來度過惡月。
漢朝《風俗通義》說:「五月五日以五綵絲繫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引自《事物紀原.卷八》)從這個古代的記載中,我們發現,古人擔心惡月惡日的惡事,包括瘟疫、陰界生靈等這些事。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為何這些人們厭惡、害怕的事情會和五月五日緊繫在一起呢?其中真有道理嗎?
古代民謠傳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等五蟲。所以說,五月稱「惡月」,這和燠熱天氣有極大關聯。
清代厲荃的《事物異名錄》記載:「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這一天和夏至很接近,或也可能是同一日。這一天中午時分太陽處於最高位置,在天之中,陽光最猛最烈。天氣炎熱極度潮溼之下,蚊蠅蛇蠍等等百毒齊出,大肆活動,細菌病毒也容易滋生,疫病更容易流行,因而自古以來五月就有「惡月」或「百毒月」之稱。
端午這一天也是陽氣至盛至極的一天, 從天地陰陽運行之道來看,端午這個重午日的干支都是午,陽火雙至,也稱「純陽日」。到了重午日的午時,雙陽加天火,走到陽氣最高點,火熱至極,陽剛至極。人們抓住陽氣極致的端午這一天,善用各種智慧來驅毒辟陰。
五月五日稱「惡月惡日」有其多面的意義,其實此日也正是以陽制陰的制高點,窺其堂奧,有道不盡的精采。
當然,古人除毒的方法可真不少,具體有哪些,一起看看以下幾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