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第十一屆線上畢業展「做伙 tsò hué」,即日起展出,作品類型有繪畫、雕塑、裝置、錄像、光雕、產品設計、空間設計類等,共計48件,線上官網 https://www.yzuad2021.com。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主任陳冠華表示,第十一屆線上畢業展 「做伙 tsò hué」主要傳達頻繁變動的喧囂世界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群聚的邊界不斷地在改變,即便是展現個人,勢必也要與其他個體共同搭接,我們為了共同目的集聚向外發聲——我們做伙。陳冠華說,在龐雜訊息之流中,眾多選擇刺激下的我們逐漸麻痺,同學們透過創作拾起對於事件深刻的解讀與省思;做伙,就像一個逐漸成形的過程,透過自己的方式不斷地做,試圖與自己、他人對話,不同的形貌匯聚於此,交疊出屬於我們的姿態。
繪畫作品中,廖宛玲的作品《怪力亂神‧與我共存》,出發點為過去的一段時間許多無因素影響的負面狀態而產生了為這些想法與感受聯想出無形之物「遐想獸」,並呈現心境中的「妖怪大遊行」,每隻遐想獸都有著自身的背景故事,這些背景故事是由她回過來觀察到的感受與當下狀態轉化而成,遐想獸的習性與長相也是因此而來。這些獸如同組織了她,而這支隊伍也會幫助她推進,藉由曾經的經歷所得到新的見解來面對往後的她所要經歷的事物。
線上展區有數件光雕投影作品,黃妍綾的作品《都會屋:輪迴鄉愁的夜》,談論一座城市改變的快速,是進步?是發展?當她離開我熟悉的城市—高雄四年,再一次回去,原本的住所被別人承租,常去的餐廳倒閉,新的建設一棟一棟被建出來,舊時的印象越來越少,只留下她對它的回憶。
蔡思佳的雕塑作品《為死去的你澆水》,人死去之後靈魂脫離了身體,我認為這個身體已經不再是完整的他了,之後所做的儀式都是重新構建他的過程。或許在人去世後會想讓他保留完整及記憶中美好的樣子,如同作品中樹枝塗上金色,黏貼列印的葉子,但那些都已經是沒有靈魂的,是現世的人想施加於死者身上的想像。
劉家秀《尋找透明的方式》,這件裝置作品則想探尋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尋找的透明。透明性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默默的影響著我們的心理狀況。那種忽然的空洞感與搞不清自己想法的無助感,其實也是透明性在感受上的呈現。這個特性會令我們不安,因為什麼都無法掌握,就像確實存在卻抓不住的空氣一樣。當人在無助時,常常會陷入進退兩難的情形,這個狀況稱作兩面性,是與透明性相關連的另一面。
設計組賴欣琳,裝置作品《容氣Wearable Shelter》在談論「焦慮」。焦慮來自我們與他人之間無形的比較,且在比較後否定自己,形成負面的狀態。現代人資訊流動快速,無邊境的網路世界讓 比較不斷增加,焦慮程度也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否定自己建立對父母的依賴,維持兒童的安逸狀態,是現在16-25歲青少年應對焦慮的方式;無法面對與他人比較後失敗與不安,使得我們不斷向內尋求安定的躲藏空間,因此由自身焦慮出發,製作涵容兩種狀態的《容氣》以轉化焦慮。
設計組的陳 昕,作品《TOUCHLESS》試圖回應新疫情時代的生活問題。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非接觸使用模式導入生活環境,生活中許多單一的感測帶來快速便利卻同時造成使用情境單一化,抹滅許多彈性空間與可能性,單一的使用模式是否能符合人類複雜多變的生活需求?在非接觸的情境下,人、物、空間之間仍然存在著關係,不同行為會與周圍的空間或物件之間產生「距離」與「方向」變化,以此為判斷,根據不同使用需求以及生活習慣,使用者可自定義行為的反饋以及單元化介面的控制方式,以符合個人化的使用需求,藉由日常行為就能達到非接觸式使用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