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內

因應美中貿易角力 臺廠供應鏈轉東協最多

經濟部統計處6月30日公布2020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指出,臺廠在中國與香港生產的貨品,轉出口到美國的比率來到25.7%,與上年相比下降1.1個百分點。(經濟部統計處提供)
經濟部統計處6月30日公布2020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指出,臺廠在中國與香港生產的貨品,轉出口到美國的比率來到25.7%,與上年相比下降1.1個百分點。(經濟部統計處提供)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為了解外銷廠商接自海外訂單的生產地、產品銷售流向及產線轉移等相關議題,經濟部統計處6月30日公布2020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指出,臺廠在中國與香港生產的貨品,轉出口到美國的比例來到25.7%,與上年相比下降1.1個百分點。由於美中貿易及科技戰攻防不斷,業者為降低衝擊,進而調整生產基地配置。

統計處表示,2020年全球景氣因疫情影響呈現疲弱,使得傳統貨品需求減少、接單金額下滑。相對來說,受惠於遠距商機挹注,海外生產比重較高的科技類貨品接單動能強勁,拉低國內生產比至46%,比上年減少1.4個百分點。

其次,外銷訂單生產地在中國及香港的占比較上年上升0.7個百分點,來到45.5%,在海外生產地區的比重中居冠;因美中貿易爭端的供應鏈移轉效應的影響,東協占2.9%,與上年相比,增加1個百分點,創歷年新高水準。

統計處指出,就2020年外銷訂單生產方式觀察,以81.1%「自行生產」的占比最高,但仍較上年減少2.4個百分點,「委託他廠代工生產」占11%居次,與上年相比上升2.9個百分點,主要是受到IC設計產業接單的大幅成長所致。

進一步調查發現,「配合客戶要求」再度成為海外布局生產的主因,占比來到51.8%,位居第一;其他原因還包括「生產成本低廉」、「當地原材物料供應方便」,占比分別為48.2%、34.4%。

統計處分析,「配合客戶要求」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再度躍升首位,顯示企業為增加客戶黏著度,多數都以客戶需求來視為全球布局的首要考量。「開拓當地市場」也上升3.1個百分點,凸顯業者對於就近經營生產地市場,相當重視。

供應鏈在地化發展,也促使海外生產貨品於當地銷售占比達24%,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是2010年以來的新高,統計處認為,這意味著就近供應市場趨勢正在持續提高。另外,外銷訂單海外生產之貨品銷售流向,以「轉銷第三國」占70.1%最高,但還是較上年下降3.5個百分點。

除了供應鏈中上游的電子產品以「當地銷售」為主外,其餘各貨品則以「轉銷第三國」為大宗,其中包括機械83.1%、資訊通信產品81.6%及基本金屬77.1%占比較高。

此外,政府鼓勵臺商回台,加上上年國內疫情控制得宜,也讓臺商積極回流,有74家廠商為擴充產線以臺灣做首選,且許多廠商也選擇從中國及香港撤出產線。細究產業移轉原因,科技類主要是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包括資訊通訊產品95.2%、光學器材75%占比較高;傳產業則是因為疫情衝擊而轉移生產線,基本金屬85.7%、塑橡膠製品62.5%占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