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找回失落的技藝 ——國際藝術曼陀鈴大師 蔡明助

國際藝術曼陀鈴大師蔡明助。(攝影/孫幗英)
國際藝術曼陀鈴大師蔡明助。(攝影/孫幗英)

文/記者孫幗英
曼陀鈴是一種優雅的西方樂器,樂音像是快樂悅耳的鈴聲,很討人喜歡。近幾年,在臺灣的金字塔頂尖,聚餐應酬之際,彈奏精美的藝術曼陀鈴,自娛娛人,漸漸蔚為時尚。

曼陀鈴最早發源於埃及,流傳歐洲、西亞、中亞。跟小提琴是系出同源的姊妹,演奏方式左手指法完全一樣,右手一個用弓,一個用彈片來演奏。所以,學習過小提琴的人來彈曼陀鈴,就非常容易。

曼陀鈴跟小提琴音域完全一樣,音色音質卻全然不同。小提琴沒有音格,曼陀鈴有音格,更容易學習,體積輕巧適合女性演奏,在歐洲民間非常盛行。

馬來西亞2017年國際典雅選美皇后黃楨真,彈奏藝術曼陀鈴。(攝影/孫幗英)馬來西亞2017年國際典雅選美皇后黃楨真,彈奏藝術曼陀鈴。(攝影/孫幗英)

在臺灣,也有一位醉心於曼陀鈴的國際製琴藝術家蔡明助,他在35歲時,毅然決然前往義大利,學習製琴。其創作的「藝術曼陀鈴」,更被日本皇室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家典藏。在蔡明助近百個學生中,約有八成都是上市上櫃公司的董娘。

從小熱愛音樂與繪畫

從小就有音樂和繪畫天賦的蔡明助,住在臺南縣偏鄉,在充滿藝術文化的環境薰陶下,他小小年紀隨口哼的不是童謠,而是歌劇。「雖然不懂義大利文,旋律聽過一兩次就記住了, 自然而然就會哼。然後再看看唱片上的內容說明,慢慢就奠定了古典音樂的基礎。」蔡明助說。

上了高中,蔡明助的生命出現了第一個轉折點,因結識了隔壁獨居,曾經留日的音樂家鄭伯伯,兩人成了忘年之交,同時也成為他的啟蒙老師。「一進門大開眼界,什麼樂器都有,彷彿樂器店,而且他每一樣樂器都會!」高中畢業的時候,蔡明助的小提琴已經拉得很好,曼陀鈴也彈得不錯。

蔡明助大學讀國貿系,只要沒課就躲在租屋裡練習樂器。退役後,他白天在銀行上班,下班後,四處兼差教小提琴。那時已有能力購買小提琴,可是好琴的價格還是很高,自恃手藝靈巧的他興起自製小提琴的念頭。他買來一把廉價的小提琴,拆開研究依樣畫葫蘆,做出的琴,外形神似,音色卻不佳。

作品:青花瓷。(蔡明助提供)作品:青花瓷。(蔡明助提供)

作品:青花瓷(背面)。(蔡明助提供)作品:青花瓷(背面)。(蔡明助提供)

蔡明助為了解製琴的要訣,訂閱國外雜誌,進口了正規的工具、材料,按圖索驥DIY。他說:「動輒廢寢忘食,常常做到凌晨一、兩點,興趣一來,甚至做到天亮。」十年的日子就這樣過去,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技藝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蔡明助的製琴技術遇到了瓶頸,內心的渴望與驅使,他決定往專業製琴的領域鑽研。35歲毅然辭職,放下一切,帶了90萬元積蓄前往義大利的「世界小提琴之鄉」——克雷莫納(Cremona)拜師學藝。

遠赴義大利拜師學藝

製琴老師Stefano Coniano,同時也是義大利國家博物館的修復師,其徒弟來自世界各地。蔡明助說,所有學生中他的條件最不利。一則年紀最大,二則經濟能力有限。他心裡明白,「一定要以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事情!」

義大利人的生活是悠閒自在、快樂享受,一天工作不超過五個小時。學徒們上午9點上班,11點休息到下午2、3點,而他是6點上班,中午簡單吃個飯又開始工作。5點下班後,人家是吃喝玩樂到凌晨,他則抓緊時間,找老師學油畫、做鑲嵌,過得充實愉快。蔡明助說:「心裡有創作慾望,投入有興趣的創作時,不會覺得辛苦。」

因為擔任Stefano Coniano的助手,讓蔡明助有機會近距離接觸18、19世紀的宮廷樂器。當他看到精雕細琢的曼陀鈴時,深受感動:「太精美了,歎為觀止!這不僅是樂器,而是結合製琴、油畫、鑲嵌技藝的藝術品!」

蔡明助作品藝術曼陀鈴局部特寫。(攝影/孫幗英)蔡明助作品藝術曼陀鈴局部特寫。(攝影/孫幗英)

拜師第三年,蔡明助的興趣從小提琴轉向了「藝術曼陀鈴」。他說:「在樂器上畫油畫,跟在畫布上不同,顏料必須薄而平滑,但要能顯現立體感,還要顧及樂器的圓弧面,使圖畫看起來不變形,這些難度都需要克服。」

當時,帶去的積蓄即將用罄,蔡明助原想辭師還鄉,老師疼惜他的異稟天賦挽留他,並願意當他的合夥人幫他經銷樂器。從此,蔡明助專心創作藝術曼陀鈴。

潛心於藝術曼陀鈴世界

每天工作16小時,看似辛苦,蔡明助卻樂在其中。「事實上是一種享受,表面寂寞,心裡不寂寞,滿足創作慾是一種快樂。」他說。「身為一個藝術家,要習慣孤獨、享受寂寞,才能保持純淨的心靈,享有創作空間。」

蔡明助認為,為金錢創作是一種痛苦,完成任務式的創作沒有主動創作快樂。動機不一樣,動力也不同,隨自由意志去做才能做出好的藝術品。他有一句畢生奉行的格言:「赤子之心,方有天使之作。」

作品:威尼斯之春。(蔡明助提供)作品:威尼斯之春。(蔡明助提供)

「排除任何外在因素、功利因素,心思單純無雜念,全神貫注在作品上,自然會做出最好的作品。」他進一步說明:「藝術創作跟工廠製作不同。藝術創作沒有成本概念,只有做出最好的概念。藝術家排除金錢動機,不考慮成本,成功後金錢就會來。」

作品:威尼斯之春(背面)。(蔡明助提供)作品:威尼斯之春(背面)。(蔡明助提供)

「把博物館裡可望不可及的藝術品帶到民間來!」蔡明助很自豪自己做到了。他說,手工藝術是最可貴的文化資產,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技藝的傳承很有意義。他透過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終於成功製作出精巧的樂器藝術品,把歐洲宮廷失掉的技藝找回來!

2002年,蔡明助的藝術曼陀鈴奪得了世界職業製琴大賽金獎。面對國際愛樂者大量的訂單與邀約,蔡明助前往越南設立了大型工作室,親自培養製琴、油畫、鑲嵌各領域專家,整合出最優秀的樂器藝術品。手工需要技術,技術養成又非常艱辛,很多人不願意去學習。蔡明助說:「透過個人的智慧才華去整合,將18世紀的作品做出來,讓社會增加更多美麗的東西,讓一些人也能擁有,讓生活更美好。」

2012年,蔡明助回臺灣照顧年邁的父母,不料,人生之路又遇到了轉折,開啟了全然不同的境界。

驚歎於藝術曼陀鈴的精緻絢麗,許多大企業主紛紛以能收藏到製琴大師的作品為幸,能邀請到蔡明助聚餐、演奏為榮,貴夫人們更以能參與大師的推廣曼陀鈴為傲。

創作時是宅男,蔡明助笑著說:「我社交時非常活躍,妙語如珠,回臺灣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潛能。」蔡明助的加入,改變了金字塔頂尖的社交型態。他認為,自己是從另一個角度盡一個文化人的責任。

「人生如戲,上天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導演,做最好的安排,一切水到渠成!」回顧曲折來路,蔡明助常有這樣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