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第三級防疫警戒延至26日,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16日指出,由於國內確診人數趨緩,加上Delta變異株並未跨縣市擴散,隨著民眾陸續施打疫苗,透過居家快篩檢測認證,將有望能早日解封。
臺大醫院16日舉辦「因應COVID-19新型變種病毒公衞防疫措施及校園防疫」線上記者會,力邀陳秀熙分享防疫公衛措施與科學解封事宜。
臺灣疫情自5月中旬開始升溫,而後屏東也發生印度Delta變異株的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群聚事件。陳秀熙以科學角度探討解封議題,他分析,目前疫情傳播的有效再生數(Rt值),已連續1個約降至1以下,即代表單日動態死亡率下滑、康復率上揚。
陳秀熙指出,隨著疫情警戒第三級強化各項公衛防疫措施,加上檢測和醫療量能改善,且Delta變異株未有跨縣市群聚感染,讓疫情已逐步獲得控制。
此外,疫苗接種現階段也採取精準風險分層,第1類至第6類造冊的接種對象疫苗接種率已達82%,陳秀熙表示,臺灣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與環境清消的落實,依據科學證據顯示,不必等待完全確診零個案才解封。
以全臺現今唯一開放餐飲內用的澎湖縣為例,一家目前開放內用的涮涮鍋業者,除了讓員工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還定期進行快篩。陳秀熙強調,未來解封可參考大眾運輸系統的居家快篩檢測認證,快篩呈現陰性才得通行。
微解封可能讓部分人安全感頓失而焦慮恐慌
不過,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長林健禾16日表示,恐慌及期待交織,是解封氛圍下所出現的心理矛盾,可能有些人會因為安全感消失,而造成焦慮與恐慌。
林健禾指出,病毒不僅影響生理,在各種媒體不斷的放送下,心理層面的散播範圍可能比病毒更廣,心理受影響的人數恐遠超出被病毒感染的人數。對於心理較敏感的人來說,如果焦慮緊張超過負,應及早就醫來調解身心症狀。
隨著微解封到來,讓人期待回歸正常生活,恢復過去購物、逛街的生活型態,但林健禾認為,有些人則很可能因為微解封,從而讓安全感頓失,出現焦慮、恐慌的現象,並擔憂微解封釀成防疫破口。
林健禾建議,當發現與他人心境不一樣時,首先應不要陷入誰對誰錯的問題,需針對每個人在隔離時遭遇的不同狀況,按照自身步驟走出封鎖,以保有調整改變的時間。
林健禾表示,面對「新正常」生活的改變,也需有逐步調整的計畫,依照自身節奏進行,先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活動,讓大腦在安全情況下慢慢適應,接收正確消息,並與周遭的人討論生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