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七月食瓜 華夏養生與處世智慧

夏天常吃的西瓜、絲瓜、苦瓜、黃瓜、瓠瓜各有好處。(Pixabay、Shutterstock/大紀元合成)
夏天常吃的西瓜、絲瓜、苦瓜、黃瓜、瓠瓜各有好處。(Pixabay、Shutterstock/大紀元合成)

文/允嘉徽
黃曆七月吃什麼好?吃「瓜」!詩經豳風:「七月食瓜」,描繪炎炎夏日食瓜的生活文化,大瓜小瓜在華夏子民生活中,瓜瓞綿綿幾千年。

「瓜」象在鬚蔓間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之五》提到︰「瓜字篆文,象瓜在鬚蔓間之形。」瓜主要分為兩大類,「果瓜」和「菜瓜」。果瓜就是甜分高、當作水果吃的瓜,「菜瓜」就是供作菜用的瓜。周代祭典所用的瓜都是果瓜。

不管是「果瓜」或是「菜瓜」,結果前都會開出花來,人們重視瓜果,瓜的花往往未見經傳。其實瓜花也有它們美麗的世界,所謂的「一花一世界」,大自然也不會落下它們。明代陶益《喜王瓜》詩說:「縈藤摘去初懸實,並蒂持來尚帶花」,剛剛採下的鮮瓜連著瓜蒂上殘花一齊呈給人,生命力源源不斷輸送給人,讓人生活奕奕昂昂!

王瓜清涼妙比雪梨

中國古人以瓜中的王瓜(胡瓜)為入夏的標記節物,禮記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王瓜就是胡瓜,本草云:「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一說因隋煬帝忌諱胡人,將其改為「黃瓜」,民間又名刺瓜。它是蔓生植物,葉如木芙蓉葉,開黃花,雌雄同株異花。雌花結瓜,隨花並出,雄花不結瓜,人稱「謊花」。

黃瓜和花、葉。(Fotolia)黃瓜和花、葉。(Fotolia)

乾隆皇帝有首詠王瓜的詩,以黃金、綠玉來描寫王瓜的花、果:「花是黄金纈,形如綠玉橫」,又吟:「纂纂棗何爭。」以對比手法呈現王瓜淡泊的意境(《題沈周寫生二十四種 其十七 王瓜》)。在賞識的慧光照亮下,樸實的王瓜成為璞玉的化身。

王瓜脆嫩多汁,三伏天裡來一片王瓜,解煩、止渴,古人讚它清涼妙比雪梨、冰藕,「即見雪梨差可擬,因知冰藕未全誇」(明.陶益《喜王瓜》)。王瓜不僅可以生食,做成醃菜也很普遍,北地也常在夏季醃王瓜作冬季的蔬菜。

王瓜也是一種食療植物,《神農本草經》記載,王瓜味苦寒,主治消渴內痺、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藥補不如食補,中國醫藥學的智慧在各種本草植物中處處展現,樸實的瓜果也蘊含著藥效。

夏愛苦瓜寒 警戒人生

王瓜自北方來,南方則有苦瓜。苦瓜又名錦荔枝、癩葡萄,因為它皮上的痱如癩,又像荔枝殼狀。苦瓜果熟會自裂開,內有紅瓤子,紅瓤也可食。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苦瓜原出南番,今閩、廣皆種之。」苦瓜之苗引蔓,莖葉卷鬚,七、八月開五瓣小黃花,像碗形。

中國古藥學說苦瓜性寒,有清熱解暑、清肝明目、益氣解勞乏等功效,十分適合夏天食用。(Pixabay)中國古藥學說苦瓜性寒,有清熱解暑、清肝明目、益氣解勞乏等功效,十分適合夏天食用。(Pixabay)

當今之時,苦瓜的聲名發發盛盛,列名健康食材的頂族。古人說:「冬憐甜芋暖,夏愛苦瓜寒」(明末屈大均),夏天吃苦入心經消暑熱,正是時候。

明代的《滇南本草》專門收錄南方亞熱帶地區植物,說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脾、肺三經。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瀉六經實火,清暑益氣,止煩渴」。看來,苦瓜的特質入心、脾、肺三經,正切合夏天食補的五行之理。該書又記載,苦瓜花也有藥效,花末配以開水服下,可以治胃氣疼。

味苦是苦瓜的特徵,有益於消暑熱;苦味也有益於人生,作為榮衰的警惕。元末明初劉伯溫的《竹枝歌 其五》唱道:

榮華未必是榮華,園裡甜瓜生苦瓜。記得水邊枯楠樹,也曾發葉吐鮮花。

看人生,有時起、有時落;看家族,有榮華、有衰枯。榮衰循環是人間萬象常態;起落跌宕則是家族德業所造。常見家大業大發達榮顯,曾幾何時敗業傾家,就如劉伯溫所歌「園裡甜瓜生苦瓜」。生命中「榮華未必是榮華」,在榮華處可能已經藏著敗壞的跡象,在得意時可能已經萌生失意的闇影。處處不離修德,化解禍患的萌芽;時時不忘修心,杜絕亂源的開端。記取衰枯的經驗教訓為壤土,培育人生的繁榮花。

夏日消暑樂事 浮甘瓜於清泉

除了菜瓜之外,西瓜則是黃曆七月炎夏解暑的甘瓜主角。按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陷虜記》言,西瓜自五代時就從回紇傳入中國,實際上,早於五代,瓜種已傳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還未遍及中國。

冰涼西瓜解渴消暑,然切記節制,不貪一時之快過度食用,免遭冷病患終身。(Fotolia)冰涼西瓜解渴消暑,然切記節制,不貪一時之快過度食用,免遭冷病患終身。(Fotolia)

「浮瓜」清涼可口,最是夏日美食。三國時代《曹丕.與吳質書》這麼說:「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古來成為夏日消暑樂事的註腳。

然而,甘瓜美則美矣,清涼和生冷也是一體的兩面。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白虎湯」之號。所以元代李鵬飛《三元參贊延壽書》(簡稱《延壽書》)提醒人吃西瓜要節制,「多食至於霍亂,冷病人終身不除。」

貪一時之快食涼瓜可能導致冷病終身。《延壽書》記載一個例子︰「防州太守陳逢原,避暑食瓜至秋,忽腰腿痛,不能舉動。」給人貪吃西瓜的借鏡。

當然,善用西瓜的寒性也有醫療效用,《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咽喉》記載「降火」的果木就有「西瓜汁」;西瓜皮也有藥效,可治療因為溼熱導致的脣溼爛。可見過與不及都不是好事,中和為美。

「瓜田李下」不納履不整冠

說到瓜,「瓜田李下」這個成語如浮瓜一般常常浮現腦際。「瓜田李下」是比喻容易引起懷疑的場合,古人提醒人「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是清白自守的處世之道。「瓜田李下」成語典故,出於北魏「清郎」袁聿脩。

據《北史.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記載,吏部尚書袁聿脩「在官廉謹,當時少匹」,當官之初,「為尚書郎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遺。」因此,他的舊識、長輩好友尚書邢邵,常常呼他為「清郎」。後人就用「清郎」指清廉的郎中。李商隱的詩《為滎陽公桂州舉人自代狀》中寫:「立中臺而克號清郎」,就引用「清郎」的典故。

尚書郎袁聿脩後來當太常少卿出使巡省,考劾地方官員的功過,經過袞州,遇到老友邢邵正任職袞州刺史。意外之會特是開心!老友別後,邢邵送白綢為信。然而袁聿脩不接受白綢,給邢邵寫信說要慎避嫌疑,願能得到諒解:「瓜田李下,古人所慎,願得此心,不貽厚責。」因為袁聿脩身上負有考劾官員的責任,所以要避嫌不接受老朋友的禮物。

邢邵回書道「老夫忽忽」,沒想那麼多,對袁聿脩的拒收欣然解意,慎免「瓜田李下」之嫌。他從此更改稱袁聿脩為「清卿」了。中華文化瓜瓞綿綿,朝朝相繼。一條「瓜」藤就牽繫多少歷史文化的記憶?一個「瓜」果就蘊藏多少養生寶藏與處世智慧?天人合一的成果蘊於瓜中,留待後代續續不斷的開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