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如何與孩子一起健康使用3C產品

9年級生是「數位原生代」,從小被各種電子產品圍繞,若嚴格禁止孩子使用3C,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Fotolia)
9年級生是「數位原生代」,從小被各種電子產品圍繞,若嚴格禁止孩子使用3C,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Fotolia)

文/記者施芝吟
可可(化名)平時被媽媽嚴格限制使用手機,某日被媽媽發現會利用半夜或早晨偷偷上網,媽媽相當生氣。可可說,「爸媽自己還不是常常滑手機啊!」醫師表示,當孩子向父母要求使用3C產品時,就是討論「正確使用網路」的好機會,父母以身作則,彼此分享討論,孩子會漸漸養成良好的上網自制力。

媽媽在門診跟醫生抱怨「這孩子很不知輕重!」原來是某天清晨5時,媽媽手機電話響起,竟然是小可的同學打來說「可可昨晚叫我5時打電話叫醒他,一起上網打電動。」媽媽聽了大驚,怒氣沖沖把兒子叫起來訓話,這才發現他會利用半夜或早上偷偷摸摸上網。

媽媽抱怨時,可可低頭不語,醫師示意媽媽暫緩責備,輕聲問孩子,他委屈的說「同學都有在玩啊!我不玩的話,下課就沒有話題跟他們聊天了」、「而且爸媽自己還不是常常滑手機,為什麼他們就可以?」

媽媽表示,「我擔心他沉迷網路耽誤課業、睡眠不足、近視加深,還有新聞上常看到網路霸凌和網友約見面做壞事,我怎麼能讓他隨便上網呢?」身在網路時代,父母如何規範孩子使用3C產品,已然是必修課題!

嚴格禁止 恐造成反效果

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楊錚宜表示,門診經常看到類似狀況,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因為上網各執一詞;父母擔心孩子網路成癮,對3C產品使用加以限制,孩子卻想盡辦法鑽漏洞,家長緊迫盯人,親子關係越發緊張。她說,曾有家長以為不買手機筆電給孩子,就能避免他們上網,卻在孩子的床底下,找出從來沒見過的手機、iPad等,而孩子推說是同學借他的,追查下去沒完沒了。

九年級生是「數位原生代」,從小被各種電子產品圍繞,對青春期的孩子們而言,手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上網可以搜尋資料、聽歌、看YouTuber抒解壓力,和同學聯絡更是方便。建議父母不妨轉念思考自己使用手機的習慣,譬如:追劇看新聞、查美食名店、和朋友聊天等,其實也常花費過多時間,若嚴格禁止孩子使用3C,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研究指出,亞洲兒童青少年族群網路成癮的盛行率是2~18%;國際疾病分類(ICD-11)所描述「遊戲障礙症(Gaming disorder)」是指個案出現一種遊戲行為模式(電視或網路遊戲),無法控制自己玩遊戲的時間,生活當中以電玩為優先,忽略其他的興趣和日常活動,即使造成負面影響,卻仍持續增加電玩的時間,通常症狀會持續一年而造成生活上重大脫序,例如:拒學、宅在家中。

網路成癮常見型態為網路遊戲、色情網站、社群網站成癮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網路遊戲成癮。遊戲障礙症之特徵為:玩遊戲的控制力受損。生活以電玩為優先,忽略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即使造成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時間。

門診看到的個案,其實大多未達網路成癮的程度,而是使用手機上網的狀況和父母期待不同,家長把手機看成了豺狼虎豹,想斷絕孩子接觸網路,因此責罵、限制,衍生出親子衝突。

避免網路成癮 爸媽可以怎麼做

1.與孩子一起上網:上網的同時適當引導孩子分辨網站、注意網路發言禮儀、辨識網路霸凌、網路世界可能隱藏的風險(如陌生網友邀約出遊)等等。

2.訂立網路規範:與孩子上網要避免權威式批評,進一步跟孩子討論如何在適當時間適度上網,過度玩遊戲又會有哪些負面影響,好好溝通,方能訂定適當的上網模式。爸媽也應以身作則,留意自己使用3C產品的習慣。

3.理解孩子上網動機:身為e世代的父母,我們透過網路有了更多的生活體驗,孩子更是從小就浸潤在各式3C產品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維持良好互動,不批評不過度限制,理解孩子上網玩遊戲是一種抒壓和人際互動,了解孩子使用手機電腦的情況,彼此分享討論,孩子會漸漸養成良好的上網自制力。

4.諮詢專業醫師:若親子間因為網路使用問題關係緊張,可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安排心理評估,緩和彼此情緒,當親子間恢復對話,家中氣氛改善,就能找出最好的生活平衡,父母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