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政基金會8月13日舉行「防疫制度化與疫苗自主權」線上座談,與談人清大通識教育暨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前NCC委員翁曉玲關注國內施打疫苗致死率高、疫苗品牌選擇,以及疫苗通行證爭議。呼籲在疫苗致死風險疑慮未能解除下,政府須讓民眾有選擇的權利。
翁曉玲表示,疫苗自主權分為兩大層次:第一,要不要接種疫苗;第二,若要接種,有關疫苗種類的選擇權。但是指揮中心把整個疫苗選擇權壟斷,「民眾根本沒得選擇!」尤其現在疫苗不足,選擇性不夠,來什麼(疫苗)就打什麼,呼籲疫苗採購回歸《傳染病防治法》規範下執行,讓各級單位能自主決定與採購。
除了疫苗品牌選擇自由外,民眾應享有有安心接種疫苗的權力。翁曉玲強調,「我不是疫苗接種反對者」,她個人是支持疫苗的。但臺灣疫苗接種致死率過高,據她個人蒐整資料研究,近期德國主管疫苗研究工作的保羅埃裡希研究所(PEI)公布,截至6月底,德國接種7,500萬劑疫苗、共1,028個死亡案例,死亡率10萬分之1.3。
反觀臺灣,截至8月12日止,接種943萬劑疫苗、601人死亡,疫苗致死率約為10萬分之6,若單算施打AZ疫苗致死率,則為10萬分之8。翁曉玲坦言,「這個比率非常高」,令人不解,面對國內施打疫苗的高致死率,衛福部卻沒思考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翁曉玲說,她以一般民眾的身份來看,並不認為需要急著去打疫苗,她強調,政府應讓大眾很安心的打疫苗,如今民眾卻要冒著很大的風險去接種。
她強調,坦白說,民眾心理想的是,「我不打疫苗,感染、確診機率也是低的,就算確診,轉變成重症或死亡的機率又更低,相較之下,為何我要冒生命危險去打疫苗?」翁曉玲認為,接下來恐怕會出現一波「疫苗質疑現象」。
至於「疫苗通行證」爭議,翁曉玲表示,政府須尊重民眾接種疫苗的自主權,臺灣雖然尚未推行疫苗通行證,但也有規定醫護或運輸、教師等特定族群須打疫苗。她呼籲,當人民無法接種疫苗、疫苗不足、或選擇不夠時,要允許民眾可等待更多選擇或更多疫苗品牌出現;當中的空窗期,請政府盡量補助老百姓購買快篩試劑費用。
此外,她也建議政府應提高接種疫苗的死亡補償金。
指揮中心曾表示,若施打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將比照其他常規接種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機制,死亡及極重度障礙最高600萬元;無法確定與預防接種關聯性,死亡及極重度障礙給付最高350萬元。根據相關性的重、中、輕度障礙,給付最高500萬元、400萬元及250萬元;如無法確定與預防接種關聯性,給付最高分300萬元、250萬元及200萬元。其他未達嚴重疾病程度不良反應情形、常見輕微不良反應,則不予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