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查資訊領補助 立委籲農民福利卡結合數據

全臺8月豪雨不斷,農民損失慘重,圖為雲林一處芋頭田遭泥濘覆蓋。(中央社)
全臺8月豪雨不斷,農民損失慘重,圖為雲林一處芋頭田遭泥濘覆蓋。(中央社)

【記者常懷仁/臺北報導】全臺8月豪雨不斷,農民損失慘重。立委鍾佳濱等人18日表示,天災現金救助有時間壓力,且勘災者眼見為憑,常跟農民產生爭議等各種問題,建議農委會應將目前的APP整合並結合「農民福利卡」,透過平時對農業生產資訊的收集,就不需在災害發生時急著保存。

立委鍾佳濱、蘇治芬、邱志偉18日召開「農業產銷導入金融工具與資訊科技」線上論壇,邀請學者專家、民間業者與農委會進行意見交流。

鍾佳濱表示,天災現金救助有時間壓力,且勘災者眼見為憑,常跟農民產生爭議等各種問題,而農業保險要有大量數據,才能從災害推算損失,這需要長期數據才能對比投保金額,如果透過平時對農業生產資訊的收集,就不需在災害發生時急著保存,而且僅需要品項、數量,也較為客觀。

鍾佳濱說明,「農民福利卡」可以包含農事作業日誌,包括災損、理賠,也可以成為電子錢包,讓政府的補助、津貼、理賠直接入帳,兼顧身分驗證。

他表示,臺灣資訊科技和金融蓬勃發展,如果導入農業將會緩解農民靠天吃飯、政府的救助遭收入商掌控、補助被地主領走等狀況,因此請農委會將現有的APP整合,接著「農民福利卡」配合整合後的APP,將相關的補助、消費採購資訊導入農民福利卡當中,讓農民樂於運用。

他接著補充,農委會應積極促成類似農業金庫的金融機構,加上行動支付或電子支付業者,結合支付平臺資料庫,農民產銷資料透過一卡通、悠遊卡、農民福利卡的使用製成大數據,這大數據也能當作相關保險商品開發的依據,最後農業保險以天候指數取代目前天然災害救助辦法的不足。

立委蘇治芬指出,農委會每年開發眾多APP,但多數農民很少使用APP,應持續調查農民使用意願並進行系統改善才不會浪費資源,如果農民意願低,須整合、汰除太過複雜的部分,APP開發人員在採納建議時應以實際操作人員為主,未來應有一個整合平臺並串連所有APP,發揮APP更大的功能。

她接著表示,農業保險的政策很重要,但保險品項多是水果類,而甘藷、花生、玉米等大宗作物應逐步納入保險範圍,讓農民受惠。另外農業保險的推動,農漁會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有無具備專業技能、相關人員的訓練跟輔導也要重視,應派遣相關人員駐點輔導。

她提醒,目前討論的都是後端,疏忽了前端的建置,天然災害發生後農漁民在通報跟申報的環節之間,往往會有紛爭,如果APP能發揮作用的話就能減少紛爭;另外未來APP普遍化,因APP擁有大量資訊,相關人員在資訊保密上如果沒有訓練,資訊容易流出。

立委邱志偉表示,國際的氣候研究單位認為臺灣是氣候風險高的國家,而農業是高度環境依賴型的產業,反應跟應對的能力偏弱,所以產銷容易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影響,面對極端氣候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的時候,農委會應將農業保險的投保範圍、品項擴大,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健,降低農民營運風險。

農業金庫副總經理吳百仁表示,農委會的16個APP可以整合成能提供農民需要的APP,目前也在跟農漁會做電子支付流程的結合,換句話說,只要夠多系統整合,搭配農漁會電子支付流程通路,沒有問題,但如何讓使用者習慣使用整合好的APP並且覺得好用、讓農民習慣行動支付是未來重要方向。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系教授楊明憲表示,農業保險的保險資料不管是天氣參數、地方產量、價格等都是間接資料,並不是直接資料,無法代表農民實際災損,但保險的好處是被保險人是實際耕作者,而資料來源是公部門,因此資料的輸入跟正確性是最重要的,對資料要求到什麼程度,會影響到保費或理賠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