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系統屬於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幫助人體抵禦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它遍布全身,因此淋巴癌可能發生在身體各處,許多症狀都可能出現。淋巴系統有多達數十種細胞,每一種細胞癌化,都算一種淋巴癌。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淋巴癌約有70種,可說是一大群疾病的總稱。
成因與背景
根據臺灣癌症基金會官網指出,惡性淋巴瘤俗稱淋巴癌,其中包括了兩種疾病,即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 non Hodgkins lymhpoma)與何杰金氏症(HD, Hodgkins disease)。兩者的差別在於病理型態學的不同以及臨床表現的差異。西方人患何杰金氏症較普遍,預後比較好,而東方人則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比較多,約為何杰金氏症的9倍。目前看來全世界的惡性淋巴瘤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罹病率仍逐年增加,每年約3千名新診斷病例。
淋巴癌的發病,在各個年齡層都很平均,不過何杰金氏症好發於青春期及中老年,男女比例約相等。 最早期的症狀是頭頸部或腋窩的淋巴腺腫大占最多,隨著時間而淋巴腺腫大形成結節。一般不會痛,也不會發紅,有別於淋巴腺發炎。有1/3的淋巴癌之初發病灶不在淋巴腺,而是發生於內臟器官,如胃、大小腸、肺之縱膈腔等 ,又稱為淋巴結外淋巴癌(extra-nodaal lymphoma)。
若不接受治療,一般而言平均活存不超過1~2年,接受適當的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者,達成完全緩解的機率約占六~七成,這群病人中有40%的病人可能會復發。
早期症狀不明顯的居多,淋巴腺腫大約超過2公分者,應即早做檢查。以胃痛、胃出血、腸阻塞、或肺部呼吸困難來表現者也不少。後續症狀包括不明發燒38.3℃以上、體重減輕、盜汗、貧血及其他血球減少以及各種器官被侵犯的症狀。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鼻腔的淋巴瘤表現特殊,常合併鼻塞,發燒不退,與EBV病毒感染有關。皮膚淋巴瘤會出現表皮紅斑塊或結節。乳房的淋巴瘤也形成腫塊及轉移,腦部與脊椎的淋巴瘤會引起記憶力、思考以及四肢的活動力受損。在腹部常形成巨大腫瘤以及肝脾臟腫大、下肢水腫、腹水等等。
常見症狀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與腫瘤內科部主治醫師鄭小湘指出,淋巴癌可分無症狀、有症狀兩種。無症狀患者只會出現淋巴結腫大,有症狀患者通常會出現體重減輕、發燒、疲累等,兩者比率約各一半。具體來說,淋巴癌常見症狀如下:
1. 淋巴結腫大:有淋巴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現淋巴結腫大,但頭頸部、腋下或腹股溝等處較容易摸到,若長在肚子、胸腔內則無法察覺。其中,患者發現淋巴癌時,以摸到脖子腫塊最常見。
另外,淋巴腺發炎也可造成淋巴結腫大,會伴有紅腫熱痛;等疾病痊癒,淋巴結會慢慢縮小、復原。但淋巴癌相反,紐約長老會醫院腫瘤、血液科醫師鄧長春指出,惡性淋巴瘤在1~2公分時,不會疼痛,且不會變小,而會越長越大。當淋巴瘤變很大時,才會導致疼痛。他提醒,如果摸到不痛的腫塊,一定要留意。
2. 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肥之下,3~6月內,體重莫名下降5~10%。
3. 夜間盜汗:晚上睡覺出汗特別多,甚至要換好幾件睡衣。
4. 發燒:一般感冒會有發燒、身體虛弱、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淋巴癌的發燒通常是患者沒感到不舒服,可能只是覺得身體熱熱的,量體溫才知道有發燒。通常燒至38℃,不會燒太高。
5. 疲勞:早期症狀不明顯,與感冒相似,患者感到體力下降、全身虛弱、沒精神,只是不像流感那般疲累加全身痠痛。感冒通常2~3天內就會痊癒,但淋巴癌患者會持續有疲累感。
除了上述常見症狀,出現在不同部位的淋巴癌還會有其他表現,例如:胸腔內的淋巴結腫大,會有咳嗽、胸悶、喘或肺積水等症狀。T細胞造成的淋巴癌,症狀會表現在皮膚上,患者會全身癢、長疹子,長期擦藥也不會消失。
成因不明難預防
造成淋巴癌的原因仍不清楚,目前認為可能是身體基因發生突變,或病毒感染,例如:感染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BV)、愛滋病毒等,胃淋巴癌則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
淋巴癌是較難以預防的癌症,因此建議每年健康檢查,可照X光、超音波。同時,平常摸到身體有莫名的腫塊,就要盡快就醫,「這是最快的方式」,鄭小湘說。脖子、腋下、腹股溝、甚至是肚子、手肘都可檢查一遍。
幸好,淋巴癌是少數能治癒的癌症之一。鄭小湘指出,治療效果大部分都很好,腫瘤全部消除的機率約占八成,僅有低於10%的人對治療沒反應。10年存活率高達六成,越早發現並治療,存活率越高,癌症一期患者幾乎百分之百不會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