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桃園

傳承百年製茶技藝 全國製茶頂尖高手齊聚交流

雙人式機採機(右)作業情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提供)
雙人式機採機(右)作業情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提供)

【記者徐乃義 /桃園報導】臺灣部分發酵茶產製技術獨樹一格且品質優良,為使優異的製茶工藝能永續相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8 月 31 至 9月1日假茶改場楊梅總場辦理「2021年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製茶技術交流」活動,邀集近十年參與全國製茶技術競賽榮獲冠軍的頂尖茶農,以臺茶12號品種(金萱) 機採茶菁為原料,共同相互觀摩切磋及交流經驗。

乘坐式採茶機(右)作業情形。乘坐式採茶機(右)作業情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提供)

本次活動更以「傳承」為主軸,該場聘請新北市坪林茶區-陳源德、南投縣鹿谷茶區-劉中仕等二位技術精湛的茶業界耆老擔任指導講師,將其深厚的製茶經驗傳承給青年茶農,為茶業承先啟後做最佳之詮釋。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活動已邁入第11週年,今年度因COVID-19疫情而縮小辦理規模,然而該場對於製茶技術傳承的使命卻不受到疫情影響而停歇,今年首度以製茶技術交流模式,邀集歷年競賽冠軍得主,以機採茶菁為原料,彼此發揮其精湛技術互相切磋交流,讓製茶技術更加專業化。

蘇宗振場長進一步說明,因應現行茶區採茶工人力老化,相較於手採茶菁,機器採摘每小時可採收250~300公斤之茶菁量,具有解決勞力不足問題、提高採摘效率、降低人力生產成本的優勢。目前常見的採收機械方式一般可分為單人式、雙人式及乘坐式採茶機,一般認為,機採茶菁的破碎葉比例較高,但只要配合良好的茶園栽培管理技術,進行適當修剪茶樹枝條來創造平整樹冠面,使茶芽生長整齊,降低破碎葉及公孫芽比例,即可提升機採茶菁品質。活動茶菁原料於8月31日上午從新竹縣湖口鄉採摘後立即送至該場,透過每位冠軍茶農展現精湛的製茶真功夫,發揮機採茶最佳品質風味。

茶改場補充說明,部分發酵茶製程繁複且需要相當豐富的製茶經驗,為提供年輕茶農學習的平台,本次交流活動透過資深製茶師為茶業傳承不遺餘力的指導與示範,並錄製教學影片確保優異的傳統技藝得以永續相傳。此外,為推動農糧署衛生安全製茶廠星等評鑑之政策規範,本年度更於製茶中皆須穿著整齊並配戴鞋套、帽套,落實製茶從業人員衛生安全的概念,以提升臺茶品質及國際競爭力,開創臺灣茶產業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