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軍事科技快速發展,戰場樣貌改變,會不會衝擊第一島鏈戰略地位?臺灣軍事專家王臻明向《大紀元》表示,目前仍然難以預測美國會怎麼做,但如果美軍改採「遠征基地作戰(EABO)」新型戰術,拉大與敵軍距離,以長程打擊為主,臺灣則可考慮主動加強與美國陸軍多領域特遣隊的情報合作,以發揮臺灣的地緣戰略優勢。
國軍需具登陸作戰能力 以利臺美協同「逆登陸作戰」
王臻明指出,科技改變作戰型態,網路與太空電子戰,超越傳統空間限制,加上長程打擊飛彈、極音速飛彈射程動輒上千公里,軍用無人載具問世,持續拉大與敵軍的距離。長期來說,美軍無需進入第一島鏈,美國未來在西太平洋的部署勢必會做進一步的調整。
王臻明分析,未來美國在第一島鏈駐軍或將轉為機動高的小型特遣隊,主要進行各種偵蒐,引導美軍遠程作戰,不過目前仍然難以預測會怎麼做。
王臻明引用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5月公布「美陸戰隊新作戰模式與臺灣可能的角色」報告,其內容認為,隨著美國海軍陸戰隊強化長程打擊能力,認為自身須轉型具備「遠程精準打擊能力」小部隊,改採「遠征基地作戰(EABO)」新型戰術,強調以空中突襲,快速奪取小型島嶼,來做為火力打擊基地的情況下, 臺灣可作為EABO關鍵核心,在島與島間機動作戰,部署飛彈發射車反制共軍。
該報告提到,臺灣可考慮將宜蘭港、花蓮港、綠島、蘭嶼、小琉球及東沙這六個地點,提供美軍「濱海戰鬥團」部署機動飛彈發射車,可快速移動於島嶼、島礁間進行突襲,美陸戰隊此種作戰能力,可用於協助臺灣「逆登陸作戰」,也就是從已登陸共軍部隊後方搶灘,與國軍前後夾擊敵軍,因此,國軍也要具備相對應登陸作戰能力,以利臺美協同「逆登陸作戰」。
臺戰略關鍵地位 不因美軍作戰型態改變而式微
臺灣是第一島鏈樞紐,處在美中軍事對峙風暴中心,美軍若改變區域作戰部署型態,我國軍要如何提高防禦?如何調整與打造自身戰略優勢?對此,軍事專家、中山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接受《大紀元》採訪表示,共軍動武更多是基於政治因素,而非軍事考量,臺灣不屈服、不冒進、維持現狀,避免誤觸紅線。
林穎佑說,雖然近年共軍戰力有長足成長,但仍不具備搶灘能力,美軍作戰型態因科技提升,機艦與武器更加精銳,並且美國強化與盟邦聯合作戰能力,不需再像以往那樣耗費龐大軍費維持美軍隊在亞太區的部署。其實在2018、2020年環太平洋演習,美國就實驗過新型作戰方式,美國派出偵察機,將搜集到的數據傳給航母艦隊打擊群的澳洲潛艦,以及日本岸置飛彈部隊,進行聯合打擊。
林穎佑指出,臺灣戰略關鍵地位,並不會因美軍作戰型態改變而式微,臺灣可以發揮「早期預警、第一時間監測中共機艦動態的功能」;再者「唇亡齒寒」,臺灣與印太地區國家有共同利益,臺灣可發揮區域影響力。舉例來說,日本海上交通線經臺海,如果臺灣被中共控制或臺海爆發戰事,勢必威脅日本國家安全,因此,在保護共同利益前提下,相關國家也會出必要行動以維持臺海穩定。
軍備方面,林穎佑提到,共軍如對臺灣進行海上封鎖,阻斷航運補給與原物料、能源進口,將造成致命打擊,因此,臺灣必須與日本合作增加制海權,如此一來更能確保臺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