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金融圈缺憂患意識 千億投入中國火葬場

據公開數據,國內五大金控對阿里巴巴、騰訊的授信、債券、股票等投資,曝險超過新臺幣1千億元。(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據公開數據,國內五大金控對阿里巴巴、騰訊的授信、債券、股票等投資,曝險超過新臺幣1千億元。(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中共加強對私營企業的監管,使阿里巴巴、騰訊等指標型中資股出現劇烈波動,連帶影響外資展望,而據公開數據,國內五大金控對阿里巴巴、騰訊的授信、債券、股票等投資,曝險超過新臺幣1千億元。學者說,中共政策正在大調整,由於金控牽涉保戶資金運用,及投資人權益,金管會應嚴格關注相關曝險。業界人士則說,我國對中投資「欠缺敵情觀念」,假設兩岸不慎擦槍走火,「這些錢拿得回來嗎?」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日前曾以〈外資把自己送入中國的火葬場〉為題撰文,指出外資今年持續賣超臺股,至今未停,但卻大舉加碼中國。他解讀其因,外資太看好中國,等於不知不覺中把自己推入中國的火葬場,由於中資股近期慘賠,外資元氣大傷,只能不停地變賣有獲利的標記套現,讓臺股、韓股成為外資提款機。

關於外資動向,市場人士認為,未必全如謝金河所言,有說法指出或因聯準會(Fed)打算縮減購債,美元指數走強,外資回流美國市場,有觀點提到外資採策略性布局,難以捉摸。

阿里巴巴、騰訊  市值蒸發逾9兆

北京政府正加強監管私營企業,使阿里巴巴、騰訊為首的中資股一蹶不振,今年起到8月30日止,騰訊和阿里市值共蒸發3,300億美元(約新臺幣9.14兆元),投資人資產縮水,已是不爭事實。

不過,國內資金仍有部位集中在阿里巴巴與騰訊。據金管會要求國內金控揭露的曝險資料,截至6月30日,臺灣五大金控對阿里巴巴、騰訊的授信、債券或股票等投資,合計曝險超過1千億元,考量中資股存在風險,背後牽涉保戶的保單清償權益可能受損。

據《金控法》第46條規定,金控業者得揭露在大陸相關的授信、債券或股票等投資。據截至6月30日的資料,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新光金、開發金對阿里巴巴的曝險,分別為68億元、204億元、59億元、62億元、178億元。對騰訊的曝險則分別約37億元、217億元、98億元、156億元、165億元。這5大旗下有大型壽險公司的金控集團,合計對阿里巴巴與騰訊的曝險約572億元、674億元。

中國並非正常資本市場

國內金控仍把資金投放在有風險的中資企業,前外資投信研究員、現金融科技新創副投資長林若伊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指出,臺灣是低利率環境,資金一般得到海外找標的停泊(parking),而高報酬的資產相應帶來高風險,壽險或金融業從中賺取利差,這個角度的問題並不大。

「問題是,中國並非正常資本市場。」 林若伊認為,不穩定的法規讓中國市場潛藏巨大風險,甚至連知名投資人伍德(Cathie Wood)所投資的中資股,在這波監管行動裡都嚴重受傷,對照到臺灣的狀況,在面對中方政策風險時,我國金融業者的憂患意識也很不足,假設考量中國的風險,會發現風險溢酬並不高,中資股的吸引力有限。

「我們必須建立起投資中國的正確認知。」他說,某些中資股已毫無價值,這需要被更多人察覺到,才能讓臺灣對中國的曝險減少,臺灣的資產保全以及金融環境,才會回歸到比較正確的狀態。

我國應隨時掌握對中曝險狀況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說,國內金控操作標的有賺有賠,這當然沒有錯,但現在對於中資是比較敏感的,許多金融機構在中國有子行、分行並有授信的動作,這也有曝險,假設有違法的財務操作,金管會會重罰。

他說,中國的情況比較特別,內部經濟可能出問題,加上美中貿易戰,內外循環的兩個齒輪都轉不太動。中共又擔心資源過度跑到軟體業、服務業,因此用計畫經濟的角度,對螞蟻金服、騰訊等私營企業採取管制,目的可能是想把有限的資源導入製造業。

張建一說,這樣的情況下,螞蟻金服、騰訊勢必受影響,股價跟著下跌,並影響到國內五大金控的投資報酬率。他說,對於金控的財富操作,這無法置評,但仍要提醒的是,投資中資股必須小心,現在美國對中企赴美首次公開募股(IPO)持謹慎態度,要求相關公司財務要透明,加上中共政策影響到騰訊、阿里巴巴的股價,金控公司得加以衡量。

張建一說,中方政策正在大調整,我國政府應嚴格監督,隨時掌控對中曝險的狀況,因為這可能影響金控公司的淨值、保戶權益,加上股價下跌,還會影響到臺股的波動,連帶影響到更多投資人。他說,中國不是法治國家,中共官員一句話就能影響市場,處在不健全的狀態,「這些金控大到不能倒,金管會對於中國曝險,應該持比較嚴格的態度。」

《大紀元》日前刊載臺灣共同基金持有海康威視以及中航高科、中國瀋飛等共軍背景的中企股票,這同樣是臺灣資金誤投對岸的案例。關於此案,投信投顧公會在上月中旬承諾,部分投信已出清軍企個股,或與指數編輯公司積極溝通,將盡速出清相關標的。

臺灣的政策普遍缺憂患意識

有15年投信、投顧資歷的金融圈人士林敬嘉(化名)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提到,業者在設計產品時應考量臺灣投資人的觀感,不該違反國家政策和法令,「在基金產品送件審核的時候,業者和主管機關就應該搞清楚這些問題才對。」

林敬嘉說,臺灣的政策在很多層面都缺乏「憂患意識」,特別是在金融業,還有很多該做的事情,如可設立類似「財經安全會議」的機制,設立對中國投資標的示警名單,並定期予以更新,此機制適合金管會和陸委會共同合作,而立委郭國文已在推動此案。

林敬嘉說,多家投信投資軍工和人權爭議的企業,代表臺灣在企業社會責任投資和ESG(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公司治理G,governance)等議題上並未真正落實、流於形式,「這對特別重視ESG的歐系業者而言,不是陷客戶於不義嗎?」,「投資這些爭議標地嚴重打擊臺灣金融業的形象。」

金融業如同抗共保臺破口

從金控對阿里巴巴、騰訊的曝險狀況看,林敬嘉說,金融業如同「抗共保臺」的破口,另外,也體現出臺灣人在對中投資上「欠缺敵情觀念」。他說,「全世界很少有像臺灣這樣,鼓勵大眾資金投資到敵對國家,卻不加限制的。」

林敬嘉說,金管會和投資人並沒有考慮到,如果哪天兩岸軍機擦槍走火、對峙升高,「臺灣投資人透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滬港通進入中國股市的資金,屆時能夠安全撤退嗎?」 在這種情境下,金管會如何保障投資人的利益?或許金管會應及早引導業者和投資大眾,降低對中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