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登山者是為了受重傷而去攀登,但是年復一年都會發生山難事件,讓登山者受傷或失去性命,無論新手與老將都無法倖免。沒有一條登山路線值得受傷或賠上性命。每一位登山者的首要目標,就是平平安安的活著回到家。
對一位登山者來說,受重傷或死亡並不是什麼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實存在的。雖然登山者普遍認為不值得因登山犧牲性命,但令人訝異的是,我們卻很常看到登山者賭上性命,而且他們大多不自知。安全的攀登可能與我們的大腦把風險打折扣、採取捷徑以節省時間和精力的傾向相反。
最先完成14座8千公尺級巨峰無氧登頂的美國人艾德.畢斯妥士(Ed Viesturs)就曾經強調,有好幾次攀登都因為他堅守安全原則而撤退。許多與他同時期的登山者曾經有著與他相同的抱負,但缺少如他一般注重安全的態度,都已經殞命了。
雖然登山比起待在家裡危險得多,登山卻也並非一般大眾觀點所描繪的那樣危險。即使是很困難、很有挑戰性的登山行程,也可以很安全的執行。只要注重安全性,幾乎所有的山難都是可以避免的。有安全觀念的登山者與冒險的登山者一樣可以登上同一座山峰、同一條路線,但是通常安全的做法(也就是健全的做法)更能夠成功。
在某些例子中,安全的攀登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及裝備,或需要再次嘗試登頂。但是長遠來看,安全的登山者可以活得更久,也就能多享受幾年登山的樂趣、有趣的冒險經驗,及更成功的登頂經驗。
安全登山的策略說起來很簡單,實踐起來卻有些困難。首先,登山者必須知道行程中的危險在哪裡,並在計畫及準備行程的時候陳述出來。在行程中,必須要辨識並避免危險,若無法避免危險,則要降低危險的結果。
在《極限登山學》(ExtremeAlpinism)中,馬克.拓特(MarkTwight)分享道:「身為一個失去許多朋友和夥伴的登山者,我接近山林的態度與大多數人不同。我走向山的懷抱,為的是能活著回來,這就算是我所認定的成功了。開發一條新路線或是登頂,只是額外收穫。」
了解山難的成因
一般有個錯誤的認知,以為登山的不安全是來自難以掌控的山區危險。其實山難是可以避免的。根據分析,登山者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幾乎所有的山難事件,最需要負上責任的就是登山者自己。由於缺乏計畫及準備,有些登山隊伍甚至會在離開城市開始登山之前準備好面對山難。
目前沒有一個官方組織在負責詢問、蒐集並分析山難的資訊。最佳的山難事件資訊來源之一,是每年由美國山岳協會及加拿大山岳協會所出版的《北美登山意外事故》(簡稱 ANAM)。ANAM 聚焦於北美的登山受傷及死亡事件,由於大部分的資料來源都是自願提供的,報告所呈現的意外數字遠比實際上來得低。ANAM 所累積的資料呈現的是每十年的意外報告,並提供了歷史統計及趨勢。
ANAM 的資料顯示意外事件大致上橫跨了不同的年齡層及經驗程度。很多報告是來自於受難者或隊員的驚險事蹟。在這些事件中,幾乎所有的意外很明顯都能夠透過健全的登山習慣事先預防。
典型的意外事件,是由一個近因以及多個遠因所導致。舉個實際的例子,若有位攀登新手在陡峭的雪坡上滑落,冰斧也掉了,沒辦法實行滑落制動,滑行 45 公尺之後撞斷大腿。滑落就算是近因;遠因則是未結繩攀登、沒有使用冰斧的腕帶,並且攀登路線超乎個人能力。有警覺心的攀登者會將潛在的遠因視為警訊,這就有助於攀登者做出良好決策,以避免發生意外事件。
雖然 ANAM 的事故原因列表當中並沒有包括「不當決策」這一項,但 ANAM 的報告裡確實會討論到不當決策:這是最主要的受傷原因,要比山區危險因子更具關鍵分量。從中我們學到一個教訓,那就是攀登活動本身並不危險,攀登者的決策才決定了結果是導致危險或安全返家。
——摘編自《登山聖經》,(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