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已知腦海馬迴區域與學習有關,但科學家近年也發現其焦慮情緒的影響,而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連正章的團隊,與歐美學者跨國跨領域合作,進一步找到關鍵的苔狀神經細胞及光遺傳學控制技術,未來有望能精準治療,降低抗焦慮藥物對其他腦細胞的干擾。
過去一般認為海馬迴是負責空間探索與學習記憶的關鍵腦區,但近年研究指出,海馬迴的最終站中擁有控制焦慮相關的細胞。而連正章的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海馬迴內訊號傳遞首站的齒狀回中有一種苔狀神經細胞,當小鼠在抬高式十字迷宮中走向類似懸崖的開放環境時會產生高焦慮,此時的苔狀細胞有較高的活性,反之則較低。
研究第一作者王凱誼遠赴匈牙利賽格德大學,學習活體神經細胞紀錄與染色技術後,結合光遺傳學技術,透過藍光雷射操控齒狀回中苔狀細胞活性,發現苔狀細胞活化後會增加齒狀回中的抑制性訊號,降低海馬迴與焦慮相關神經訊號的傳遞及輸出;當苔狀細胞活化後,小鼠明顯不再逃避開放空間,有效緩解焦慮行為。
連正章也提到,身體上的長期慢性疼痛也會導致焦慮症、憂鬱症,而苔狀細胞活化後,也確實能舒緩慢性痛小鼠的高度焦慮行為;未來有望能將此成果應用在焦慮症臨床治療上,可有專一性的針對此細胞投藥,以避免相關藥物對其他細胞產生不良影響。
此外,陳鴻震強調,該研究成果不僅榮登國際頂級期刊《細胞報導(Cell Peports)》封面故事;該期刊封面更是科技與藝術的跨域融合,由藝術家蔡鈺麟與陽明交大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蔡雨寰共同設計,將光遺傳學技術活化苔狀細胞後產生電流的狀態,描繪成黑夜裡的閃電,非常契合研究主題。
科技部自2019年起推動為期4年的「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研究內容包含腦圖譜建構、開發關鍵調控技術、臨床調控應用等方面;若再加上2年的前導計畫,科技部共已投入超過新臺幣10億元經費。陳鴻震說,2023年起將進行下個為期4年的腦科技計畫,會更著重於應用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