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12日出席臺大新聞所「重建新聞鞏固民主-臺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談到強化假訊息免疫力,唐鳳表示,面對爭議訊息或社群平臺刪除貼文現象,他認為,平臺業者不宜擔任審查者,也不應該全然刪除或過濾資訊,反而要保持開放,提供辯證資訊真偽的空間,讓民眾有能力學習辨識資訊,才能提高對假訊息的免疫力。
臺大新聞所30週年研討會以「重建新聞鞏固民主」為主題,思索臺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會議分為新聞匯流、新聞危機、新聞實踐以及新聞重建四大方向,共規劃八場專題,邀請產業、政府與學界代表分享現況與觀點。
其中一場「誰還在乎新聞真實?臺灣公民社會因應假訊息的努力以及未來展望」,由新聞所教授王泰俐主持。王泰俐表示,臺灣是國際公認受到境外假訊息攻擊最嚴重國家之一,自2018年九合一選舉、2020年總統大選假訊息風暴,如今臺灣社會正面臨疫情假訊息戰。她舉例,衛福部長陳時中被網傳誤指,在疫情嚴重期間把酒歡唱影片,政府在2小時內出面澄清,反應速度很快,說明臺灣因應假訊息量能已有相當程度進展。
假訊息擴散不分年紀,王泰俐提到,除了外界普遍認為長輩、弱勢族群較容易相信假訊息;其實,高知識高學歷的中間選民,不見得就不會受假訊息影響。
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董事長胡元輝指出,近期谷歌(Google)投入約新臺幣3千萬元,與公民團體合作,在臺灣推動媒體素養識讀教育,強化長輩、偏鄉、新住民與弱勢族群抵抗假訊息的免疫力。
唐鳳表示,面對爭議訊息,有個概念是「notice and public notice」(告示及公告),以疫情比喻就像人際圈「密切接觸者R值」傳播率,假資訊藉平臺空間望文生義、說文解字,接收者還沒有抗體就被病毒感染了。因此,要建立人際高品質互動「保護網」,即時澄清、查證,保持與假資訊的「社交距離」,阻止假訊息疫情散播。
社群媒體不該任意刪文
對於社群平臺任意刪文或處理假訊息,唐鳳認為,不應刪除或過濾,或封鎖某個帳號,平臺業者宜公開審查機制,平臺不能是審查者,而是保持公開透明。對於爭議訊息,可在資訊下方提供查核結果,用public notice(通告)方式,給出脈絡、成分說明,提供公民辯證資訊真偽的空間,藉機讓民眾學習認知假資訊來提高免疫力。
LINE Taiwan董事總經理陳立人提到,臺灣LINE每天傳遞10億則訊息,LINE基本立場是絕不想看用戶個人訊息,沒有理由去做訊息過濾或把關,LINE前幾年推出數位當責計畫,讓使用者可以在LINE體系中針對特定訊息做用戶舉報、連結外部專業查證夥伴、同時也在LINE Today專區推廣媒體識讀教育。
陳立人也說,如果碰到有疑慮訊息,民眾可以把訊息傳到「LINE訊息查證」官方帳號,內部會先判斷過去資料庫有沒有相關查證結果可立即顯示,如果沒有查證過,LINE也會把這則訊息傳給專業查證組織,提高相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