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人體生理及環境的自動感測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電力供給始終是個大問題。林宗宏指出,不需要外部供電即可自行驅動的感知系統應用在智慧醫療輔具上,可實現長期且不間斷的生理訊號偵測,對手術後的追蹤與慢性病的居家照護都有很大幫助。
林宗宏表示,研究團隊將鯊魚表皮上的獨特微結構複製、重現,應用在軟性薄片感測器的外層矽膠設計上,加上中間的液態金屬,就能讓感測器更精確的捕捉到振動,進行感測與發電。
研究團隊設計的足壓感測鞋墊,每一片鞋墊植入4片長寬各一公分,重量僅1.5公克的軟性薄片感測器,再加上一個輕便的穿戴式無線訊號傳送裝置及手機應用程式,就能偵測並即時傳送患者的足壓、腳掌各部位觸地的時間等數據,分析患者行走時的身體重心分布及肌肉運動方式,幫助醫師對腳底筋膜炎、椎間盤突出或十字韌帶受傷等病症作出更準確的診斷、治療與術後追蹤。
林宗宏表示,自驅動感知系統因為不需電池供電,還可應用在心臟除顫器這類植入人體的醫材,可減少重新置換除顫器時需要進行手術的風險。
許多自動監測系統採用精密儀器,造價不菲。林宗宏表示,自驅動感測系統主要是將微小振動等機械能轉化為可供物聯網分析的電訊號,具有元件製作成本低,結構設計簡單,材料選擇性廣等優勢。
榮獲未來科技獎
對於一些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醫師也可以從遠端透過足壓、汗液監測,即時掌握患者的生理變化,讓治療更即時且準確。這項技術已申請到臺灣和美國專利,並榮獲科技部2021年度「未來科技獎」。
他說,自驅動感知系統目前也應用在環境監測上。將小型的自驅動環境監測設備裝設在河川及廢水排放口,就能在不需外部供電的條件下,不畏偏遠、艱困環境,全天候監測水質中的汞、鉛、鎘、砷等重金屬汙染,每分鐘都能提供最新的檢測數據,讓汙染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