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防登革熱 環保署、國衛院、北市啟動病媒蚊變遷調查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左4)、臺北市環保局局長劉銘龍(右3)及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左3)簽署「氣候變遷調適--病媒蚊變遷與推估」合作協議。(中央社)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左4)、臺北市環保局局長劉銘龍(右3)及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左3)簽署「氣候變遷調適--病媒蚊變遷與推估」合作協議。(中央社)

【記者徐翠玲/綜合報導】環保署、臺北市環保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17日簽署「氣候變遷調適-病媒蚊變遷與推估」合作協議。環保署表示,主要合作內容包括病媒蚊調查系統發展研究、氣候變遷下病媒蚊變遷致使健康衝擊與調適研究、進行病媒蚊調查與分布變化,在北、中、南部各選取一海拔穿越線進行調查,並提出預防因應策略,預計2022年會有初步結果。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8月發布第六次報告,國家氣候變遷團隊也更新報告並指出,夏季日數將從130天增加為155~210天。由於溫度是影響病媒蚊分布的重要因素,預估至2085年,全球50%~60%人口會暴露在登革熱風險中。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過去防疫策略倚賴歷史資料,但目前資料已不符實況。這次合作將以氣候變遷科學及風險評估資訊進行病媒蚊分布受氣候變遷影響調查及情境推估。新北、桃園這兩年都出現登革熱病例,若能透過此模式防疫,未來也能提供給全國各縣市參考。

國衛院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提到,2016年成立防治中心後,全臺登革熱病例從2015年的4萬例降到0,但登革熱突破「濁水溪防線」,2017、2018年開始有北部病例。因為全球增溫、全球化,病媒蚊密度與分布區域已有變動,希望能用這些資料與氣候變化因素、人流移動進行大數據分析,這是一種預防醫學,預防勝於治療。

國衛院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專案技術助理研究員黃旌集說,隨著氣候變遷,推估臺灣可能到2050年時,北部登革熱風險就會增加,屆時埃及斑蚊可能由南往北擴散,全臺都有的白線斑蚊可能往高海拔區域擴散。

黃旌集說明未來工作重點,包括建立臺灣重要病媒蚊監測系統、於交通樞紐及重要地區進行病媒蚊監測,並將於北、中、南部各選取一海拔穿越線進行調查,以了解氣候變遷對重要病媒蚊海拔分布的影響,預計2022年就會有初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