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研發技術揪出境外茶 學者樂觀其成

多重元素分析流程圖。(茶改場提供/大紀元製圖)
多重元素分析流程圖。(茶改場提供/大紀元製圖)

【記者賴玟茹/臺北 報導】南投縣鹿谷鄉農會在今年冬茶比賽中,首度以農委會茶改場開發的「多重元素檢驗方法」進行檢測,檢出5件產品確定為「境外茶」。專家表示,過往茶比賽主要檢測「農藥殘留」,這次能以科學方式辨別生產地,對消費者是好事,並感到「樂觀其成」。

南投縣鹿谷鄉農會以農委會茶改場開發的「多重元素檢驗方式」,揪出本次冬茶比賽中5件「境外茶」名單,分別是南投縣2件、嘉義縣2件及彰化縣1件。農會也強調,明年起將從嚴論處,一旦確定茶葉產地非臺灣,而是「境外茶」,代表明知故犯,將主動移送檢調單位偵辦,以便了解有無觸犯背信、詐欺等相關罪嫌。

農委會:正發展各茶種鑑定方式

茶改場茶作技術課課長蔡憲宗向《大紀元》表示,今年冬季地方特色茶競賽產地抽驗樣品的鑑別分析,首次採取這項檢驗方式,透過這項檢測方式精準度達98%,現在仍以烏龍茶檢驗為主,目前也正在發展像是東方美人茶等茶種的鑑定方式。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許偉庭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以往農會等茶比賽的主辦單位,主要是檢測「農藥」殘留;事實上,只以茶葉外觀較難辨別生產地,即便是主辦單位也未必知道境外茶的比例有多少,這次能以科學方式加以辨別生產地,對消費大眾是好的,並感到「樂觀其成」。

許偉庭說,臺灣在地農民種茶大多都兢兢業業,不過難免有少部分業者,以不肖、混充手法,引進或混充境外茶繳交競賽的茶葉,境外茶以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為大宗,少部分來自中國大陸,以成本來看,上述這些國家具備土地成本低、種植面積廣、勞動力便宜等特性,相比臺灣茶的成本有好幾倍的價差。

談到臺灣茶、境外茶的口感差異,許偉庭說,臺灣四季分明,是非常標準的海島型氣候,中國或東南亞等國則屬於內陸型氣候,儘管東南亞利用高山優勢彌補緯度問題,不過仍無法取代臺灣茶的溫潤口感,本身在口感上就存在差異性。

對於茶改場正在發展其他茶種的鑑定方式,他則認為「值得推動」,目前檢測率達98%以上,期待能調整分析方法,將檢測精準度達99%以上,另外他也提醒,民眾在購買農作物等商品時,若為來路不明、售價異常低的商品時,需提高警覺。

茶農:整體往好的方向走

梅山茶農盧瑞祥對《大紀元》表示,對於比賽茶進行境外茶成分檢驗,雖然可能會使消費者在向茶農、茶商購買茶葉時,對茶葉來源產生質疑,茶農必須對此多加解釋,但是整體會往好的方向走,比賽環境也會更健康。

他也表示,像這樣政府舉辦的比賽本來就有公信力,現在卻有境外茶摻入,是很不好的行為。在臺灣種的金萱(臺茶12號),一斤成本就要500元以上,但進口茶一斤成本卻不到500元,現在拿來比賽,如果得獎,一斤動輒上萬元,對辛苦種茶的臺灣茶農、茶產業會是很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