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文史】漢武帝恩威並施 保障絲綢之路通暢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唐代初期繪製。(維基百科)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唐代初期繪製。(維基百科)

文/劉曉
絲綢之路開啟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和商品等進入大漢王朝。來自身毒的大象、孔雀,來自安息國的鴕鳥、獅子等,以及產自西域的瓜果,如葡萄、石榴、西瓜、無花果等,乃至琵琶等樂器都讓漢朝人大開眼界。

漢武帝。(大紀元資料室)漢武帝。(大紀元資料室)

漢武帝也非常樂意展示大漢帝國的富足和強盛。彼時,漢武帝屢次到海邊之地視察,每次都讓外國使者跟隨其後,大凡人多的城鎮都要經過。漢武帝還常常準備豐厚的禮物賞賜給外國使者,讓他們遍觀各地倉庫中儲藏的物資,以表現漢朝的廣大,讓他們傾倒驚駭。

不過,雖然絲綢之路得以開啟,但匈奴在西域仍保有影響力,對漢朝使者和往來客商多有侵擾,西域諸國也懾於匈奴的武力,而成為匈奴人的幫凶。

為了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力量,也為了聯合西域諸國對付匈奴,保證絲綢之路的通暢,漢武帝對西域國家採取和戰並用、恩威並施策略,即對友好的西域國家實行「和親」,對與匈奴親密的國家則進行軍事討伐。

滅車師 大敗樓蘭

另一方面,漢武帝還劍指與匈奴保持關聯、且為匈奴耳目的車師國、樓蘭國、大宛國、郁成國和輪台國。

車師國位於今天新疆吐魯番一帶,是匈奴進入西域的門戶,又地處由玉門關沿絲路中段北道進入西域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往來更加頻繁,難免有些背離漢武帝之意的使者,車師國感到巨大的壓力。

此時的匈奴距西域並不遠,在匈奴的挑唆下,車師人開始對漢使不客氣起來,不僅不供應漢使飲食,而且多次派兵阻攔漢使前進的道路,殺害敢於反抗的漢使,搶劫漢朝使者的財物。

此外,車師人收了匈奴的錢後,還當上了匈奴的眼線,使漢朝使者的行蹤被匈奴掌握,因此漢使常被匈奴的騎兵劫殺。

樓蘭國位於今天新疆羅布泊一帶,其所為與車師人差不多,殺害漢使,充當匈奴人的眼線。漢朝使者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這讓漢武帝相當憤怒。

為了保證通往西域道路的暢通無阻和遠揚軍威,漢武帝遂於西元前108年,派遣將軍趙破奴率領數萬漢軍出擊西域。匈奴人聞聽後,早早把兵撤走。而趙破奴先以七百輕騎突襲樓蘭,生擒樓蘭王;接著又指揮數萬大軍迅速攻陷車師王城。

被擊破的車師人遷至吐魯番盆地,投靠了匈奴,分佈於博格多山南北。而樓蘭王子則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

在滅了車師,大敗樓蘭後,漢朝從酒泉修築亭鄣,直修到玉門關。

大宛國之戰

漢武帝初次揚威西域大獲成功,趙破奴因之受封浞野侯。在滅樓蘭、車師四年後,即西元前104年,漢武帝再次出兵西域,目標是大宛國。

《史記》記載,大宛國這地方是張騫在尋找大月氏時發現的,離漢朝大約一萬里,在今天中亞的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一帶。

大宛國王本來就聽說漢朝錢財豐富,曾想與漢朝溝通,卻未成功,所以見到張騫十分高興,因此幫助他到達月氏國。

張騫回國後稟告漢武帝,大宛國的風俗是定居一處,老百姓耕種田地,種稻子和麥子。那裡還出產葡萄酒,特別是那裡的馬出汗帶血,據說其祖先是天馬的兒子。漢武帝相當重視騎兵,自然也相當重視良馬。

然而,大宛以西諸國,認為自己遠離漢朝,漢朝還不能以禮約束他們,因此也並不順從。

有漢朝使者回來稟報漢武帝,說大宛國有好馬,藏在貳師城,但他們藏起來不肯給漢使。早就聽聞汗血寶馬美名的漢武帝於是派車令等拿著千金和金馬,請求大宛王交換貳師城的好馬。

大宛國國王與大臣們商議,認為漢朝與之相距遙遠,不會遠征出兵,因此拒絕漢武帝的要求,並殺死漢朝使者,搶去他們的財物。

震怒的漢武帝在一位曾出使過大宛國的大臣的「像大宛這樣的弱小國家,只要三千弓弩兵就能把它給射滅了」的說辭下,下令西征大宛,統帥是貳師將軍李廣利。

西元前104年,李廣利率領數萬大軍出征。然而,此次遠征因路途遙遠,霉運不斷。當遠征軍到達大宛國的附屬郁成國的城下時,數萬士兵僅存幾千,結果遭到慘敗。

兩年後,李廣利率領殘部退入敦煌,此時只剩兩千餘人。李廣利只好上書要求罷兵,漢武帝予以拒絕。

就在漢武帝為大宛之戰鬱悶之時,曾經揚威西域的英雄趙破奴將軍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全軍覆沒,趙破奴被俘。大臣們於是紛紛要求武帝停止對大宛的軍事行動,全力對付漢朝最大的敵手匈奴。不願放棄西域的漢武帝,決定再組織一次更大規模的遠征。

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詞來自於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所著的《中國》一書,書中將「從西元前114年至西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說法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使用。

敦煌壁畫:絲綢之路上的商隊。(維基百科)敦煌壁畫:絲綢之路上的商隊。(維基百科)

史載,通過絲綢之路,一方面,中國大陸的絲綢、瓷器等物品經樓蘭運往西亞、歐洲的羅馬等國,深受歐洲人的喜愛。當時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是與絲綢連繫在一起的。

生活在西元前後的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當時許多出身高貴的希臘人都穿著「賽里斯」人製作的衣服,而這些衣服都是用西方人所沒有的絲綢製成的。文中提到的「賽里斯」人就是指中國人,因為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掌握了絲綢的製造技藝。

精美的絲綢亦引發西方人對中國的無限遐想。西元1世紀的羅馬地理學家龐蓬尼麥拉(Ptolemy)對中國人的誠信充滿了讚譽:「這是很公正的民族,他們把貨物放在曠野中,購貨的人在賣主不在時來取貨,這種經營方式是很有名的。」

另一方面,來自西域、羅馬的植物、音樂、舞蹈、服飾等也經樓蘭傳入了中國。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批帶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蔔,還有西瓜等,十有八九來自西域。此外,羅馬的玻璃器、西域的樂舞、雜技也逐漸傳入中國。

東西方的商品和藝術品都在絲綢之路匯集,其沿路文明的發達程度也超出今人的想像。如果沒有漢武帝對匈奴的打擊,對西域的開拓,這樣的東西方交匯是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