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今年初降雨少 PM2.5較去年上升

環保署28日公布2021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各汙染物濃度近5年均呈現下降趨勢。(中央社)
環保署28日公布2021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各汙染物濃度近5年均呈現下降趨勢。(中央社)

【記者徐翠玲/綜合報導】環保署28日公布2021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各汙染物濃度近5年均呈現下降趨勢,空氣品質指標(AQI)良好等級與普通等級合計占比,今年與去年均超過九成。臭氧年平均濃度持續下降,不過,細懸浮微粒(PM2.5)及懸浮微粒(PM10)濃度卻較去年略增。

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長張順欽說,與去年相比,今年PM10上升約3.3%,PM2.5自動測站上升約4.6%、標準方法則是上升0.7%。今年PM2.5紅害站日數共176站日,集中在1至3月(170站日),有四成發生在高屏空品區、另四成發生在雲嘉南空品區。

張順欽指出,PM2.5大部分是本地汙染造成,PM2.5超標,受乾旱降雨日數減少、低風速影響,不利懸浮微粒擴散洗除。由於今年1至3月弱風日數增加、降雨日數減少,大氣混合層高度小於500公尺,較一般理想的情況混合層大於1千公尺少了一半,擴散效果差,等於汙染濃度增加1倍。

環保署表示,今年1月至11月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為14.2微克/立方公尺,有機會達成當年度目標15.7微克/立方公尺,及行政院核定的空氣汙染防制方案總目標15微克/立方公尺,但仍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年平均5微克/立方公尺。

臭氧年平均濃度也持續下降,環保署表示,今年無論是臭氧小時值超過120 ppb的小時數、站日數,或是臭氧8小時超過60 ppb的站日數,均較前幾年明顯下降,臭氧8小時紅害站日數更較去年改善近六成。

張順欽說,臭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前驅物也就是生成臭氧的材料減少,且今年中南部高溫天數較去年少,比較不會發生光化作用。空保處副處長王嶽斌表示,目前尚未訂定的臭氧目標,未來會參考歐美國家的做法,評估納入第二期空汙防制方案(2024年至20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