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青松絮語】對與錯的邊界

我們需要更多的寬容與換位思考,才能看清對與錯的邊界。(Pixabay)
我們需要更多的寬容與換位思考,才能看清對與錯的邊界。(Pixabay)

文/青松
週末,帶孩子們去動物園。開車過去大概要一個半鐘頭,有兩條路可選。沿海邊的公路走,稍微繞路,但海景絕佳,且紅綠燈少;沿內地的公路走,能省一些路程,但看不到海,主要是山景。

簡單討論後,我們決定走海邊的路。之前走過多次,所以這次出發沒有定導航。我們先在市裡穿行,離開市區後,拐個彎就到了海邊。先生開車,我坐在後座陪孩子。看到前面有座樓房很熟悉,我以為該轉彎了,就提醒先生變道。

先生不是很確定,但聽我提出來,他便拐彎了。拐彎之後,發現路線不對,離海邊的公路越走越遠。孩子聽說看不到大海,抱怨說:「都怪媽媽,走錯路了!」我觀察路邊的景物,發現正好走在另一條通往動物園的路上。

於是,我告訴孩子,這不算走錯路,「條條大道通羅馬」,不走海邊,我們同樣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孩子們不買帳,說走這條路看不到海,就是錯了。我爭辯說,如果走海邊,還會繞路呢!我是不是也可以說走錯了?

先生聽著我和孩子各執一詞,在前面偷偷的笑。我知道,我和孩子的爭辯,很難判定對錯。如果說沒能原計畫走海邊的路,我的確錯了。但是,走這條路可以更快到達目的地,所以定義為「走錯路」好像也不合理。

在爭辯中,我們總是挑對自己有利的論點去說。但是,又有誰能說出純粹的對或錯呢?生活中總是對錯交雜,所以才會有爭論,才能磨煉我們的性子吧!

今天的出行,的確是因為我「瞎指揮」導致偏離計畫路線。於是,我建議靠邊停車,查閱地圖,找到可以繞回海邊的路線。雖然耗費了些時間,我們最終回歸到了既定路線。孩子們臉上露出滿意的笑,我想這次應是對了。

路線的對與錯,有時候不能以路程遠近來衡量,這就是生活。我們需要更多的寬容與換位思考,才能看清對與錯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