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內

通膨難擋 專家:漸移往終端消費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8月至1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都維持在2%以上的通膨警戒線。圖為賣場標語。(中央社)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8月至1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都維持在2%以上的通膨警戒線。圖為賣場標語。(中央社)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通膨已是全球矚目的議題,儘管臺灣政府認為國內上揚是短期現象,但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去年8月至1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都維持在2%以上的通膨警戒線。專家11日表示,隨著需求穩健擴張,成本已逐漸反映到終端消費,在新一波Omicron疫情影響,供應鏈及運輸的衝擊,都是未來推升通膨的因素。

現代財經基金會11日舉辦「從漲聲中看台灣通膨與因應」論壇,邀集財經、房市專家探討通膨問題,現代財經基金會副董事長李伸一指出,臺灣是小型開放的經濟體,與全球經濟體連結極為密切,在先天資源缺乏的狀況下,不論從需求拉動、產出缺口,或是成本推升與輸入通膨的角度來說,其實已存在通膨隱憂。

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未來推升通膨的因素,隨著需求逐漸擴張,在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呈現穩健態勢下,轉嫁效應可能愈加明顯,成本將開始反映在終端消費方面;能源供給方面,因為綠能目前還無法快速彌補電力需求的空缺,石化燃料需求仍相當殷切。

吳中書說,尤其在疫情干擾下,供應鏈斷鏈、海運價格飆漲、港口壅塞及勞動力短缺等情形,將減少商品供給量,相關成本會推升物價膨脹。他說,目前新一波Omicron疫情仍不明朗,後續影響需持續觀察。

由於部分國家開始啟動升息步調,加上各項智慧科技發展因素,若沒有其他重大政治或天然災害影響,吳中書認為,國際通膨問題有機會在2022年下半年逐漸緩解,但可能會面臨高貨幣供給與鉅額財政赤字所留下的後遺症。

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指出,美國薪資、房租將繼續支撐通膨維持高檔,雖然預估聯準會(Fed)在2022年、2023年各升息3碼,但隨著美國經濟增速放緩,若通膨加大景氣趨緩壓力,不排除有可能會放慢升息步調。

除了資金通膨外,李鎮宇表示,還有兩大通膨因素值得注意,首先是「綠色通膨」,在全球遏制氣候變遷的同時,碳定價將會增加物價的漲勢,而其次則為「矽通膨」,疫情爆發以來,半導體持續供不應求,不斷推升晶圓代工的報價,未來也可能會讓產品價格上揚。

他總結,如果說2020年是「台積電一個人的武林」,2021年就是百家爭鳴,展望2022年,半導體仍是「日不落」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