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教孩子收拾很難嗎?臨床心理師:融入「玩」的元素

臨床心理師提供正向管教技巧,指引父母融入「玩」的元素,誘導孩子樂意收拾玩具,重建良性的親子互動。(123RF)
臨床心理師提供正向管教技巧,指引父母融入「玩」的元素,誘導孩子樂意收拾玩具,重建良性的親子互動。(123RF)

文/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編者按:孩子老是把父母的話當作耳邊風,怎麼要求就是不收玩具。如何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是讓父母萬分頭疼的教養難題。臨床心理師提供正向管教技巧,指引父母融入「玩」的元素,誘導孩子樂意收拾玩具,重建良性的親子互動。

 ---

「你到底在幹什麼?整個地板全是玩具,現在馬上給我收一收!」媽媽歇斯底里的嘶吼。只見揚揚不為所動的繼續玩著他的遙控車,加速前進,瞬間甩尾,再突然踩煞車。

「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聽到?現在馬上給我收乾淨。我警告你喔!如果你再不收的話,我馬上拿垃圾袋,把你的玩具一袋一袋清走。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

不管媽媽怎麼威脅,揚揚依然文風不動。這些話已經聽了太多遍,他就像絕緣體一樣,沒感覺。

「反正等到最後,媽媽受不了,她一定會自己動手整理。」揚揚如此深信著。

果不其然,當他起身離開玩具間後,媽媽一邊氣急敗壞的收著散亂一地的玩具,嘴巴繼續叨念著,「你這孩子竟然玩一玩就把玩具給我丟在一邊,人就離開了,成何體統!現在才幾歲,就這副德性。大人的話,現在就聽都不聽,那你以後怎麼辦?」

不聽話,不聽話,孩子就是不聽話,家長該怎麼辦?

謝絕無效指令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請特別留意,我們是否總在下達指令要求孩子,而不考慮他當下正在做什麼,以及他的想法和感受。

我們是否只是一味的要求,而認為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能,這個不對、那個又錯了。

若孩子總是表現得不配合,那麼,我們真的需要自我檢視:我們是否總是直接要求或直接下達指令?比如「要不要?」、「給不給?」、「答應不答應?」……然而,很多事情是要避免陷入絕對二分的。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下達許多無效的指令,那無疑是一次又一次的在耗損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因此,當你又要開口下達指令之前,先想想看自己是否有把握孩子會配合。如果沒有把握,這道指令就不要下達。

無效的指令往往在耗損彼此的關係,也將讓孩子重新設定自己與眼前大人的關係,自動提升對立反抗強度。

在與學齡前的孩子互動的時候,可以加入一些「玩」的元素,特別是想像遊戲,讓孩子比較沒有感受到被要求,而自動提高配合度。

沒用的說法

例如,我希望孩子進行分類活動(將玩具紙鈔依幣值進行分類),而選擇以命令的方式,說:「現在把這些玩具紙鈔,按照紙鈔上面的幣值分類,如果你沒做完,你就不能自由活動。」

假如我是這麼要求,外加一些命令及威脅,孩子會心甘情願的配合嗎?答案不說,我相信你也猜得到。

我不會這麼做,也不需要這麼做。

因為這對雙方來說,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破壞彼此的關係,更容易誘發孩子出現對立反抗行為。

有用的說法

那當下,我常用的做法是說:「哇!你現在是個大老闆,你今年做生意賺了好多好多的錢,因為你賺了好多好多的錢,所以你心裡好開心、好開心。」我說著,瞬時把桌面上的玩具紙鈔全部打散。

孩子的注意力被我轉移到「他是個大老闆,他賺了好多好多的錢,賺得非常開心」的想像模式中,畢竟想像遊戲可是孩子的最愛啊!

這時,我繼續玩著。「因為你今年真的賺了好多好多錢,現在呢,我想要幫你把這些錢拿去銀行存起來。如果可以,你現在把你賺的錢,按照上面的幣值分一分。」

由於進入了想像遊戲的對話,孩子在感受上,沒有像聽到指令的感受那麼強烈而排斥。我話才說完,孩子便開始動手做分類,完成的機率很高。

這時,我的目的達到了,孩子透過他的能力完成了分類,同時,也提升了他玩想像遊戲的能力,一舉數得。

當孩子和你的關係好了,也比較容易提升日後他接受你下達指令的配合度。

親子共玩樂 成功偷渡指令

你有沒有發現,當孩子知道你願意和他一起玩時,無論你下達什麼指令,他都可以立即配合。

例如,你現在要和孩子玩踢足球,對孩子說:「現在我們一起先把旁邊的桌椅挪開。」孩子二話不說便馬上開始搬桌椅。

如果你馬上又講:「我們現在需要把場地整理一下,你先把地板稍微清掃乾淨。」你會發現孩子也是二話不說,馬上就行動了起來。

在邊踢球邊玩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孩子說:「這個瓶子擺在那裡太危險了,你先把它放到後面去。」孩子依然二話不說就把瓶子拿到你指定的地點。

當我們願意和孩子「一起玩」,你下的指令,孩子大多會二話不說的聽從、配合。

 (寶瓶文化出版社提供) (寶瓶文化出版社提供)

——摘編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文化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