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隨著腫瘤變大,會侵犯到臉部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顎面骨、鼻竇、鼻腔,陸續會有麻木、疼痛感,張口、吞嚥或說話困難、甚至流血、牙齒鬆動、鼻塞、痰或唾液中帶血、臉頰皮膚穿孔等晚期病症產生。民眾往往此時才就醫,由於病程已發展至第4期,造成治療困難及存活率大幅下降。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民國109年最新十大癌症死亡原因分析,口腔癌為國人第6大癌症死亡原因,也是45~54歲男性的首要癌症死亡原因。臺灣每年分別約有六千多人罹患和二千多人死於口腔癌,其發生及死亡的年齡中位數均較其他癌症早約10~20年。
高達九成的口腔癌患者都併有嚼食檳榔的問題,而檳榔會導致口腔癌,主要是檳榔子、石灰、荖葉及荖條等成分所致。檳榔子(菁仔)成分中的檳榔素(Arecoline)及檳榔鹼酸(Arecaidine)會在嚼檳者的口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導致嚼檳者罹癌。
石灰在口腔中形成高鹼性的環境,會使口腔黏膜的表皮細胞被破壞,導致表皮細胞發生增生及變異現象,進而產生口腔癌;荖花、荖藤亦皆含有致癌性化學物質。
林冠蓁呼籲,民眾只要發現口腔內出現不尋常的紅斑、白斑、或超過2週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應盡早尋求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治療。平時遠離抽香菸、嚼檳榔及喝酒等危險因子,養成規律正常的生活,就能有效降低口腔癌的發生。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有嚼檳榔的習慣,請記住幫助他們拒絕檳榔,遠離口腔癌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