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與民眾分享,當被確診罹癌時,會有哪些想法、情緒和行為,以及這段時間應該如何面對。
癌友出現的3類反應
想法
被確診罹癌後,最常出現的是與疾病相關、可能威脅生命的想法如「我會不會死掉?」是否會失去生活能力和身體機能如「我還能走路嗎?」「生病了就沒有用了!」以及失去與所愛的人之關聯如「我看不到小孩長大了!」類似這些想法。
再者,就是與治療相關的,包括治療的選擇、知識,以及治療後的生活照料。因為醫院的環境對於癌友來說,陌生且不舒適,環境中縈繞的不是平常街頭巷尾的交談,而是聽不懂的專業術語,伴隨著空氣中的消毒水味、醫療儀器的聲響等,不免讓人覺得煩躁不安。
所以到醫院去等於是面對身體、生命的缺失和生命存續的賭注,例如:癌症治療的進行是否順利、接下來還需要面對多少的難關、哪時才會康復等問題,而且對癌友來說,到醫院就診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的聯想、誤解和害怕。
另外,在診斷、手術、治療等過程中,許多醫學用語及其代表的意義,對癌友、家屬來說是陌生的,也會帶來恐懼和不安;在治療過程中,所有的理解、選擇,對癌友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且一無所知,也難以抉擇,更是掙扎是否需要去徵詢第二意見,以便有更多的參考依據等;在住院期間,生活的照料方面,也會有許多顧慮。
情緒
在罹癌初期,癌友通常會出現許多負面情緒,比如沒辦法做到以前可以做的事情,沒有同儕可以分享經驗,經常被誤會「為什麼在家休息而不工作?」因此會出現不安、緊張、悲傷、害怕、恐懼、無助、失落、愧疚等情緒,其實出現這些情緒都很正常。
有一些人對情緒的理解和處理帶有迷思,認為癌友要把負面情緒壓下來,或是覺得「你就是這樣,才會罹癌!」其實這樣的方式和話語很傷人,因為情緒並無區分好壞,經過正常的發洩、流動,才不會累積下來而出問題。
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可以一邊掉眼淚,一邊過日常生活,不必老是強顏歡笑,勉強自己符合他人的期待,這樣只會更痛苦、更感到挫折。
建議癌友可以試著向周遭朋友說出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們什麼是你需要的,或是怎麼做會令你覺得舒服一點;只要勇敢的表達出來,壓力也會因此減少。
行為
剛得知罹癌時,實務經驗最常遇到癌友的行為表現是:快速安排家中相關事物,蒐集他人或網路資訊,但針對自己的層面,無論是自己的情緒感受、治療上的準備等,相對並沒有很積極。看在旁人眼裡,有時不免會替癌友著急,怎麼沒有積極面對癌症的治療?
事實上,癌友每分每秒都要面對自己罹患癌症的這件事情,因此需要時間去消化,所以也請旁人多給一點空間,並且耐心陪伴。
對癌友的4個建議
在輔導過的癌友當中,會發現他們比較擔心的是生活因為罹癌而受到影響,甚至會中斷原本期待、喜歡的事情,常見擔心不能陪小孩長大,這些原本為生活帶來愉快、成就感的事情,可能無法再繼續下去,此時該怎麼辦?以下提出4個建議。
1. 保持心情舒服和平靜
想一想做些什麼事,能讓自己靜下心來,或是做一些平常喜歡的事,例如:聽音樂、爬山等,讓心情達到舒服和平靜的狀態。
2. 感受內在的真實想法
如果出現想放棄的念頭,不需要感到慌張,想一想自己害怕的是什麼?如果繼續往下走,可能會遇到哪些事情?把一切問題試想過,或許會比較有勇氣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3. 理解和體諒醫療團隊
在治療期間,醫療團隊同樣也在面對偌大的壓力,癌友的理解和體諒,會讓他們感到窩心。
4. 展現更多堅持和勇氣
人在生病時都會有情緒起伏,那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要釐清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需要,對自己溫柔、包容,因為漫漫抗癌之路,需要更多堅持和勇氣。
10年前的我,罹癌時不到40歲,在罹癌初期,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個管師寫給我的一張小卡,她還記得我曾經提及想出國念書的夢想,我覺得很感動。
另一個是罹癌3年後,我曾經與醫師聊到,關於生活,是否可以有更長遠的計畫?醫師說當然可以,這對我影響深遠,也讓我有信心支持到現在。
罹癌初期確實會有很多情緒變化,這些情緒需要被傾聽和抒發,如果未能妥善處理,很容易累積成心理的創傷;也許事情已經過去許久,但記憶不會不見,如果經過良好的諮商和整理,意義或許會有所不同。
——摘編自《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解鎖癌友真心話,戰勝心障礙》博思智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