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展覽分為四大單元,包含「焦點展件」全面分析經典織品的特色,進一步詮釋它的文化意涵。「認識織品」從纖維材料、織染技法、裝飾紋樣、服飾剪裁等方面解構織品染織工藝,讓織品賞析更淺顯易懂。
「區域風情」介紹包括西亞、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各地精湛的織品服飾,期待能體驗不同地域風格的文化櫥窗。「婚慶盛裝」透過亞洲各地結婚禮服的展示,理解服飾背後的禮俗文化,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策展人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林宛萱表示,刺繡是南亞珍貴的紡織傳統,焦點展件的《波卡麗刺繡頭巾》來自印度西北「旁遮普地區」,當地女性自女性親族處學習波卡麗(Phulkari)刺繡。準備自己的嫁妝,此件頭巾以織補繡等表現馬車、珠寶首飾、孔雀等日常生活;色彩強烈對比的繡線使得頭巾繽紛鮮活。
孟加拉地區則以坎特絲(kanthas)刺繡工藝著稱,當地女性讓舊的紗麗或腰布再生,層疊到所需厚度後,再以刺繡製成如蓋被、掛飾等生活家用飾品。《坎特絲刺繡蓋飾》以團花為中心構圖,四邊各有一棵造型不同的樹,樹下則有兩兩成對的動物,創造具有童趣的新世界。
在認識織品單元,可看到以貝都因男性傳統服飾「阿巴」(Aba),來呈現服飾平面剪裁的巧思。阿巴形制多為平面剪裁的粗厚毛織外袍,貝都因人是住在沙漠地帶的阿拉伯人,穿著羊毛或駝毛製成的寬大粗厚外袍,像斗篷般地罩住身體,來適應日照強烈、乾燥溫差大的氣候,常見顏色有黑色、白色及棕色。
特色展件《織金綴織男性外袍》為一件藍地絲綢上綴織著金線的Aba,鮮豔華麗,應為名人或領袖所使用。
區域風情部分,有件19世紀波斯男性長袖外衣,以白地多彩花卉紋棉布作面料,內層襯了跳色的紅地小花棉裡,並以黑色布料收邊。剪裁設計上,長版開襟,腰部收束後向外微敞,雙側開衩,附口袋,衣內還有暗袋。
還有20世紀的織金肩布或腰布,位於南蘇門答臘東部的巨港,是東南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港口與貿易中心。巨港馬來人的傳統禮服,常以織金錦「宋吉」(songket)作為面料,織金織物往往被視為財富與權勢的象徵,金銀線材多半從中國進口,高品質的金線能確保織好的金錦舒適柔軟。
織品上常見節令或吉祥寓意的主題,虎年區域風情展出明代《艾虎五毒水田紋錦》,水田紋由當時流行以各種顏色布料拼接的「百衲衣」變化而來,底紋上織有老虎、蛇、蜈蚣、壁虎、蠍子及蟾蜍等五種毒物,有避邪趨吉的意涵,常用作兒童服飾,期許孩童平安成長。
故宮藏品不只用眼睛看,還能現場「穿」起來!故宮南院運用數位科技輔助觀眾理解織品技法的「織品小工坊」,以及將院藏織品和觀眾身上穿著配對變裝的「亞洲穿衣鏡」,目前試營運中,歡迎觀眾探索後提供改進的建議。4月10、24日及5月8日有策展人講座及專廳導覽,詳洽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