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閱讀」也是一樣的。
關於閱讀,市面上已經有太多太多談及技巧、方法,可以運用各種策略、表格、問答來幫助孩子理解、思考、分析。然而,孩子「喜不喜歡」、「想不想學」卻鮮少提及,甚至不管孩子想不想,就是要讀、得學!
想像一下,你不愛下廚,甚至有些討厭,但你卻要求必須看著食譜做菜、還要分析節目主廚的手法、動作,然後每個禮拜都會考你一道菜的作法⋯⋯也許,在過程當中,你可能會發現下廚的樂趣,對料理改觀,因此有了興趣;但你也有可能更痛恨下廚,本來就不愛了,還被規定要做這麼多,肯定更加痛苦、排斥。
對很多孩子來說,「閱讀」就是這麼一回事。
你「想」閱讀嗎?
「愛」閱讀嗎?
即便孩子還是能完成作業、分析文本、正確作答、寫出心得,但他「想」嗎?「愛」嗎?這不重要?這太重要了!
當孩子脫離規定、考試、作業,他還會自己閱讀嗎?我們陪伴、引導孩子閱讀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我們,他可以自己透過思考、尋找答案,不是嗎?
因此,在翻開書之前,請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陪著他開始愛上閱讀。在此,分享兩種做法:
從「分享」開始
放輕鬆!面對孩子的時候,別急著什麼都想「教」;當「我教你」的思維進來,就有可能出現「上對下」的距離感,尤其是大人與孩子。所以,我們從「分享」開始。
「跟你說喔!我昨天去一間新開的餐廳,他們的特餐好好吃⋯⋯」當你聽到朋友的推薦,是不是也會這樣想:「改天要去吃吃看!」因為朋友「吃過」、覺得「好吃」,所以真心的跟我分享——閱讀,也可以這麼做!
在我們要孩子閱讀之前,自己先讀過吧!記得那天晚上,我讀著《奧賽羅》,故事中因為他人的言語而左右情緒、甚至導致悲劇的情節,讓我震懾於人心的脆弱。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為一句話而開心或難過;你相信嗎?在莎士比亞的名著《奧賽羅》裡,奧賽羅將軍竟然只因為一些話語⋯⋯」隔天在課堂上,我這麼對四年級的孩子們說,「唉!我還是別說好了⋯⋯」我故意語重心長的說著,模仿故事裡的橋段,而孩子們閃著渴望的眼神,催促著我繼續說下去。
下一堂,《奧賽羅》已經躺在一個孩子的手裡,一個平常不愛閱讀的孩子手裡——我怎麽做的?不是為了教、也沒有分析、更不是作業。沒錯,就只是「真心分享」!
不要小看「分享」的力量!如果你已經很愛閱讀,那麼你一定能體會閱讀的魅力,要做的事就是將這份魅力渲染、分享;如果你並不愛閱讀,那你一定更能同理孩子的感受,再多的誘惑、規定、要求,都很難撼動一顆早已無感的心。但是,如果你能開始嘗試閱讀、探索閱讀的魅力,從不愛到愛,這股分享的力量,想必更強大,更有說服力!
所以,要讓孩子愛上閱讀,就從最單純、最自在的「分享」開始;而分享的前提是「自己」也已經愛上了閱讀!
「習慣」要養成
你也有這樣的經驗嗎?走上火車、坐下後,接著就拿出手機來滑;晚上睡覺前 把手機拿出來滑;排隊等候、吃飯、休息時、睡覺前⋯⋯總是忍不住拿出手機來滑,看看通訊軟體、收發一下郵件,其實也沒有什麽特別重要的事,就是下意識的想滑手機。
如果,我們把「手機」全部換成「書」呢?我想我們都會同意這是好事,比滑手機好,尤其對象換成「孩子」再好不過了!那麼,你能夠理解孩子為什麽會離不開手機了吧?問題就出在「習慣」了。
「習慣」是養成的,可以很好,也可以很壞,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意識」。
意識到滑手機占用了太多時間後,我開始有意識的強迫自己閱讀;床頭邊放一本書,睡前一定要讀一些再睡。
剛開始,我總會多看一眼同樣擺在桌上的手機,然後眼睛一閉、心一橫,趕緊拿起書、連忙翻開,就是要刻意避開手機強烈的吸引光波。就這樣,每天一次又一次的反覆後,「每天閱讀」竟真的成了習慣!
現在,我終於能懂為何會「一日不讀書,便覺得面目可憎」了。但也別小看強大的手機魅力,已經有不少次,輕易的就摧毀了好不容易建立的習慣。我們常聽到:「壞習慣很難改!」不如換個方式思考,並非「改掉」,而是「養成另一個好習慣」。
例如早上習慣賴床,那就養成準時起床的習慣;總是會遲到,那就養成提早出門的習慣;常常臨時抱佛腳,那就養成每天讀一點書的習慣⋯⋯有些好習慣,是需要「刻意」培養的,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容易,但只要能夠「堅持」,好習慣就能征服壞習慣:一旦習慣養成,我們就會不知不覺的重複著這些好習慣,一點也不覺得麻煩。
每天「一起」讀一點
知道了「習慣」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後,你已經想到該怎麽協助孩子愛上閱讀了嗎?是的,不妨從「每天讀一點」開始吧!更重要的是,我們若能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建立好習慣,效果必定加倍!
——摘編自《最動人的教育:用共讀來教養,用教養來共讀》,(愛米粒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