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抗發炎、顧腸胃 家中常備防護10中藥

中藥材金銀花適用於喉嚨痛、皮膚癢等發炎狀況。(Shutterstock)
中藥材金銀花適用於喉嚨痛、皮膚癢等發炎狀況。(Shutterstock)

文/蘇冠米
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小藥箱,裡面放著一些止痛藥、退燒藥的常用藥等,以備不時之需。其實,家中也可以常備一些中草藥,藉由中草藥調理身體、解決一些小問題。

下面十種中藥材可以在家中常備,用來煮藥膳、茶飲,隨時抗發炎、防感冒、護眼和顧腸胃,好處說不完。

1. 金銀花

有「藥鋪小神仙」美名的金銀花,味甘、微寒,約有30%的感冒中藥處方裡可找到它的蹤影。

「花類及果實這類藥材對一般人來說比較好用,用熱水沖泡或水燒開燜過後即可發揮藥效,不像根莖類藥材需要熬煮較久」,理想中醫診所院長林佩蓁說。例如,金銀花加蜂蜜泡成花茶,少頃就可以喝了。而且每次分量約一小湯匙就足夠。

金銀花適用於喉嚨痛、皮膚癢等發炎狀況。當受到風寒,覺得快感冒、但未到怕冷的時候喝金銀花茶,可保護喉嚨,也不會加重身體發炎的情況。

以金銀花水漱口或直接飲用,可預防牙周病,改善牙齦發炎。兒童若長痱子、皮膚癢,可用濃度較高的金銀花水擦在患處。

因金銀花茶微寒,建議飯後飲用,在經期的女性、平時易胃痛的人不能空腹喝。 胃弱、手腳冰冷的人,平時不適合飲用,但若受到風寒且未感冒時仍可飲用。

2. 菊花

微苦的菊花,比金銀花更寒一些,具清肝明目,疏散風熱的功效。菊花可幫助降血壓及改善眼睛乾澀、發熱等眼部慢性發炎、過敏等情況。常用3C產品、眼睛乾澀的人可喝菊花茶。

現代醫學也發現,菊花有很強的抗發炎、抗氧化能力,具備調節免疫功能的效果。

3. 枸杞

紅色討喜的枸杞,可補肝腎、明目、改善老年性耳鳴,適合年長者、體質虛弱者及耗眼過度的人食用。

枸杞可補肝腎,但不宜食用過多,以免上火。(Shutterstock)枸杞可補肝腎,但不宜食用過多,以免上火。(Shutterstock)

枸杞味甘、性平,但稍微帶有溫性,因此要適量的用。泡茶時,用4、5顆剛好,若是煮湯,則用10~20顆就足夠。林佩蓁提醒:「枸杞若吃太多反而會有點上火,且火氣集中在眼部,現在眼睛慢性發炎很多,要留意分量。」她舉例,曾有病例是幼童喝人參枸杞雞湯,結果引發針眼,就是因為火氣在眼部造成發炎。

枸杞常與菊花搭配,二者的比例為:菊花通常多一些,冬天枸杞可多一點或與菊花等比例。

不過,具體的分量可以視飲用後的感受微調。當菊花放得較多,飲用後覺得胃不太舒服,甚至腹瀉,可能是偏寒,需稍微減量。如果飲用後感到喉嚨乾,出現嘴破、牙齦腫,則要增加菊花的量。

4. 紅棗

紅棗具補血及調整、保護腸胃的功效,又稱「脾之果」。也能調和諸藥,在許多中藥處方常見紅棗的身影。

紅棗具補血及調整腸胃功效,可當家庭常備中藥材。(Shutterstock)紅棗具補血及調整腸胃功效,可當家庭常備中藥材。(Shutterstock)

紅棗同枸杞皆屬果實類藥材,但紅棗更甜,也比較平和,運用更廣泛,常製成紅棗糕、棗泥餅等甜點。但吃太多容易脹氣,泡一杯茶加2、3顆,煮湯可加10~20顆。如果本身容易胃脹氣,分量要再少一點。

5. 西洋參

西洋參又稱為花旗參、粉光參,具有保護呼吸道、提振精神、補元氣的作用。建議在白天至下午3點前飲用,晚上喝可能影響睡眠。

因性涼、補而不燥,西洋參適合作為平時養生保健的藥材。林佩蓁指出:「民眾很容易一口氣吃太多藥膳,若用其他參類,容易因吃過量而上火,甚至血壓上升。」

西洋參有補氣、養肺的功能。(Shutterstock)西洋參有補氣、養肺的功能。(Shutterstock)

西洋參適合燉煮,也可泡茶,一人份的茶約放3~5片即可。最好的方式是蓋杯隔水加熱,直接煮雖然很香,但西洋參中的一些揮發性成分會散失。若是加雞腿或排骨燉煮,建議先將肉類煮熟再放入西洋參隔水煮,或是選小塊的肉直接同藥材隔水煮熟。

6. 生薑

嫩薑、老薑都可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當氣溫下降、受到風寒或淋到雨,在覺得快感冒,有點怕冷但喉嚨還沒痛的情況下,可喝薑茶,若已喉嚨痛、發燒則不能再飲用。體質較冷的女性在月經前、後喝薑茶可祛寒氣。

薑是廚房裡的固定食材,比較生冷的食物很適合加薑一起烹煮,例如海鮮。但薑吃過多會上火,常熬夜、口乾舌燥也不適合食用太多的薑。

7. 當歸

當歸性味甘、辛、溫,有補血調經、養血生肌、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

女性經期結束後可喝有加當歸的四物湯或是當歸雞湯。營養不良、四肢冰冷、臉色蒼白、容易頭暈、血壓偏低的人也適合吃當歸。但當歸性溫,長痘痘、口乾舌燥的人就不適合了。

當歸有補血養血等多種功效。(Shutterstock)當歸有補血養血等多種功效。(Shutterstock)

當歸無法沖泡,需要燉煮。一隻雞腿加上1~2片當歸,即可煮成一人份的當歸雞湯。林佩蓁認為,全家不適合吃一樣的藥膳,因為年紀大小、體質都不同。以溫補藥膳為例,家裡手腳冰冷的女性喝了會改善,年長者則可能造成血壓升高,因此一人份的藥膳較剛好。

8. 薏仁

薏仁微寒、甘淡,可利水去溼氣,健脾。拉肚子時可吃,便祕則要暫停食用,因為此時體內水分少,不能再排掉。

薏仁屬種子類,質地較硬,不適合跟飯一起煮,容易造成消化負擔,但很適合跟紅豆、綠豆煮成湯。林佩蓁介紹,溼冷天氣建議喝紅豆薏仁湯,潮溼黏熱的夏天則喝綠豆薏仁湯,因紅豆可散寒補血、綠豆可清熱解毒。

9. 黃耆

黃耆味甘、性微溫,可補氣、提振免疫力,讓精神變好、預防感冒。它適合作為平時保養用藥材,體弱、常感冒、容易感到疲累的人適合食用,一人份約3~5片。

黃耆有補氣、增強免疫力等功效。(Shutterstock)黃耆有補氣、增強免疫力等功效。(Shutterstock)

若是正在感冒,或平時易上火,如經常熬夜、口乾舌燥、嘴破、臉部容易長痘痘的人,就不適合用黃耆。

10. 山藥

山藥性味平和,可補脾胃、益肺腎。能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增強體質,年長者腰膝痠軟、容易夜尿,也適合食用山藥。

根莖類的山藥澱粉含量高,適合煮湯或粥,例如四神湯、山藥排骨湯。

上述藥材都可放冰箱保存,需要時拿出來烹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