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AI自動化的發展,台灣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成為勞動力出現缺口的一項原因,臺灣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樊家忠說,台灣是AI自動化大國,帶來產業結構上的調整,但雖決人力與成本問題,但也對原有的勞動力發生排擠效應,特別是影響到男性在製造業的工作機會與薪資待遇,至於自動化是否影響到缺工問題,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自動化帶來的正負效應值得關注。
中經院、金融研訓院在18日舉辦「當前臺灣人才供需缺口情勢及因應對策 」,樊家忠在會中提到,樊家忠說,自動化與工業技術的進步,確實引發人們對就業的擔憂,首先是會取代人力,像是歐美的倉儲系統已高度自動化,取代傳統的人力模式,而優點是生產力的提高,並帶來創新的工作需求,特別是具有高技術的AI自動化技術人力。
樊家忠說,以現況觀察,AI的普及確實對勞動市場帶來衝擊,產業在AI與自動化的過程出現結構性的改變,勞動力出現缺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AI自動化對勞動市場造成薪資兩極化的狀態,中間薪資的人力減少,這讓勞動市場出現不均勻,另外,例行性的工作機會跟著減少,服務性的工作機會則是增加的。而來自德國的一項研究提到類似結果,指出自動化對製造業帶來的影響偏向負面,對服務業的影響是正面的。
樊家忠說,以台灣而言,我們是機器人使用相當先進的國家,在2004年之後快速成長,在2013年數量在全球排第六,在2018年機器人密度高居全球第七,又以電子製造業使用AI的比例最高,運輸工具業也快速成長。
樊家忠說,自動化對台灣缺工問題帶來的影響仍有待研究,但以目前而言,觀察到確實對薪資與就業帶來影響,對男性的影響程度高於女性,薪資影響集中在年輕男性,而就業影響則集中在50歲~64歲的中高齡男性勞工。
樊家忠說,台灣過去15棉來,經歷AI、自動化快速發展的階段,這是產業革名,而自動化取代的人力多集中在中高齡男性勞工上,主要是在自動化的發展過程,這些人的參與機會相對較少,因而出現排擠效果。另外,普遍而言,從事製造業的多是男性,女性多選擇服務業,即使男女同在製造業,需要高勞力的工作也多為男性負責,而這些工作近年被自動化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