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古人傳遞訊息的方式(下)

中國歷史上有在糕餅裡藏字條的故事,如劉伯溫想出的月餅裡藏「八月十五夜起義」字條,和福建閩人反清復明的「茯苓糕」故事。(AlwaysOn/Shutterstock)
中國歷史上有在糕餅裡藏字條的故事,如劉伯溫想出的月餅裡藏「八月十五夜起義」字條,和福建閩人反清復明的「茯苓糕」故事。(AlwaysOn/Shutterstock)

文/蔡大雅
接上文

現代,「飛鴿傳書」是件不可思議的傳奇事,但是訓練鴿子送信,並非中國獨有,3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似乎已懂得利用鴿或雁「長飛不迷航」的特性傳送訊息。

西方關於「飛鴿傳書」的最早記載出自古希臘時期,當時一位奧林匹克的參賽者在獲勝後放出一隻紫色的鴿子,以盡快向家鄉父老禀告喜訊。唐朝的《酉陽雜俎》中記載,渡海而來的波斯商人會在船上飼養鴿子,每走一段路程就會放飛一隻鴿子,用來向家人報平安。

在東方,對飛鴿傳訊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至被視為幾近神話的《山海經》。據其記載,西王母座前有三隻神鳥,其中一隻叫做「青鳥」,是專司傳訊的信使。相傳大禹治水曾獲西王母之助,水患消除後,大禹經青鳥引見,到鐘山向西王母當面致謝。

青鳥也出現在《漢武帝故事》中,記述漢武帝有次看見青鳥飛來朝前,武帝不知青鳥何故而來,東方朔(西漢政治家暨文學家)說:「青鳥先行是傳訊。西王母頃刻便至,應灑掃、擦拭來等待神的到臨。」武帝命人打掃後,西王母果然降臨。

唐朝宰相張九齡從少年起就養鴿,稱之為「飛奴」,有事找親戚朋友時,便派鴿子去送信,據說使命必達、無一出錯。歷史上還有一個酷愛養鴿的名人,而且還是個皇帝,雖然他是出於意外才登基,但身為帝王後,仍然堅持親自執行「愛鴿」早、晚的放飛與回籠。不過,這位皇帝對於臣下的進諫或諷諭,史料中似乎沒有留下聽勸、改過的紀錄。這位「鴿粉」就是那位連發12道金牌召回岳飛以偏安江南的宋高宗趙構。

在東方,對「飛鴿傳訊」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至《山海經》。(Lotus_studio/Shutterstock)在東方,對「飛鴿傳訊」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至《山海經》。(Lotus_studio/Shutterstock)

古人誠信善良,即使誤傷信鴿,也會設法讓收信人知悉鴿子所傳遞的訊息。曾被孔子稱讚「賢哉回也」的顏回英年早逝,後代子孫依然秉持家風。明朝有個顏清甫是顏回的第48代孫,有次生病臥床,他的兒子想打個野味給父親補充營養,打下一隻鴿子後,才發現是隻信鴿,趕緊帶回去給父親看。

顏清甫看完信後,知道是前任曲阜縣尹的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縣尹剛剛調任他地,鴿子不知縣尹已經搬家,遍尋不獲,便一直在附近徘徊,才被小孩打下。清甫將鴿子和信裝在木盒裡前去他地拜見縣尹。他呈上木盒並說明原委,縣尹聽了也不怪罪,只是嘆了口氣,惋惜這隻養了17年雖千里也能送達家書的信鴿,然後令人將之好生安葬。

以物傳信及天象

歷史上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以物傳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元末的朱元璋應運而起,在軍師劉伯溫的輔佐下,號召漢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逐漸成為各路人馬的首領。當朱元璋計畫聯合各地軍隊,同時發動攻擊,一舉驅逐元人時,面臨的問題是,要如何傳遞訊息才不會被胡人鷹犬查獲。

朱元璋派人在糕餅裡藏入「八月十五夜起義」、「八月十五夜殺韃子」這類的字條,然後廣傳糕餅給各地軍民。這是劉伯溫想出的妙計,結果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不久後明軍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返故鄉,「大明」取代「大元」,恢復漢族統治中國的局面。

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4045/Shutterstock)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4045/Shutterstock)

轉眼又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刻,清兵入關後一路南下,殘餘的明軍退至東南沿海地區,在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號召下,福建一帶的軍民繼續抵抗。聯絡各方義師的訊息傳遞必須祕密進行方能避開清兵的耳目,因此一位商人發明一種可以切成片狀的糕點,片裡可藏字條,上面寫著起義的時間、地點及暗號,取名「復明糕」,為聯繫有志之士所用。

由於「復明」和「茯苓」的閩南音相近,所以後來又稱為「茯苓糕」。現在在臺灣街頭仍可見到茯苓糕,只不過藏在裡面的已經不是紙片,而是紅豆餡。

時至今日,似乎又到了朝代更迭之際。一塊半嵌在懸崖上的巨石,不知何時裂成兩塊,露在外頭的那邊掉落山谷,在偏僻的山區又不知靜靜躺了多久?直到西元2002年被人發現,石頭上居然浮有6個大字:「中國共產黨亡」——這就是貴州平塘縣掌布鄉的「藏字石」。

自從發現這塊奇石後,多位著名的地質、考古和古生物學家先後前去實地考察,結論一致認為,這塊奇石距今2.7億年,凸起的字跡為天然形成,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痕跡。巨石的另一邊還嵌在懸崖上,其石面上也有與字跡相應的凹痕。

藏天機於石中,非人力可及,這是開天闢地以來,最神奇的傳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