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鄧醫談養生】活血調經中藥

活血調經中藥能有效抑制子宮內膜釋放前列腺素,消除子宮痙攣性收縮,達到止痛目的。活血調經藥有很多,列舉幾款如下。(123RF)
活血調經中藥能有效抑制子宮內膜釋放前列腺素,消除子宮痙攣性收縮,達到止痛目的。活血調經藥有很多,列舉幾款如下。(123RF)

文/鄧正梁(濟德中醫診所院長)
月經,古稱癸水、天癸,俗稱姨媽到。高達80%女性有經週期症候群,包括長粉刺、乳房變軟、感到疲憊、容易發怒與情緒改變,其中的3~8%症狀較為嚴重。 

月經通常在12~15歲之間出現,稱作初潮;月經週期,在青少年為21~45天,在成年女性則為21~31天,平均約為28天。更年期通常發生於45~55歲。月經來臨,經血會持續流出約2~7天。 

月經週期,為了做好懷孕的準備,子宮內膜會增厚,同時會排出卵子。卵子約在月經週期的第14天釋出,同時子宮內膜也變厚,準備讓胚胎著床發育。如果懷孕並未發生的話,子宮內膜將會崩解,形成月經。 

活血調經的中藥有哪些呢? 

婦人以血為本,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為陽,血為陰,血無氣則無以化,氣無血則無以生。如寒邪侵襲,或貪吃寒涼助溼生痰之品,或情志不舒,皆可導致臟腑失調,陰陽失衡,氣機不暢。氣滯血瘀,寒凝胞宮,經血不暢,衝任瘀阻,「不通則痛」。 

活血調經就是要能夠祛瘀生新,使氣血運行通暢,通則不痛。活血調經中藥能有效抑制子宮內膜釋放前列腺素,消除子宮痙攣性收縮,達到止痛目的。活血調經藥有很多,列舉幾款如下: 

1、牛膝 

為莧科草本植物的根,有懷牛膝和川牛膝,兩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懷牛脈偏於補肝腎強筋骨,川牛膝偏於活血祛瘀。性味苦甘酸平。歸肝、腎經。功效為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可治療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等及跌打傷痛。《本草綱目》:「治久瘧寒熱,五淋尿血,莖中痛,下痢,喉痹,口瘡,齒痛,癰腫惡瘡,傷折。」 

2、丹參 

脣形科多年生草本的根及根莖。性味苦微寒,歸心、肝經。功效為活血調經,涼血消癰,安神。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丹參活血化瘀,善調婦女經水,為婦科要藥。《婦人明理論》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現代臨床還治子宮外孕。《重慶堂隨筆》:「丹參,降而行血,血熱而滯者宜之,故為調經產後要藥。」 

3、桃仁 

薔薇科落葉小喬木的成熟種子。性味苦甘平,有小毒。歸心、肝、大腸經。功效為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於多種瘀血證,如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等。桃仁祛瘀力較強,又稱破血藥。《本草經疏》:「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瀉而無補。」 

3、雞血藤 

豆科密花豆的藤莖。性味苦甘溫。歸肝經。功效為行血補血,調經,舒筋活絡。用於月經不調,經行不暢、痛經、血虛經閉等證。雞血藤既能活血,又能補血,對血瘀、血虛均適用。用於風溼痹痛及手足麻木,肢體癱瘓,血虛萎黃等。《本草綱目拾遺》:「其藤最活血,暖腰膝已風痰。」 

4、王不留行 

石竹科草本植物麥藍菜的種子,性味苦平。歸肝、胃經。功效為行血通經,下乳,利尿通淋。用於血瘀經閉,痛經等症。產後乳汁不下及乳癰等症。《本草綱目》:「利小便。」「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衝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 

5、紅花 

紅花為菊科植物,又稱紅藍、黃藍,古稱「煙支」、「燕支」、「胭脂」等,花晒乾後可作紅色染料或胭脂。花晒乾可作藥用,稱為「紅藍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功能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癥瘕痞塊,胸痹心痛,瘀滯腹痛,胸脅刺痛,跌撲損傷,瘡瘍腫痛。◇


鄧醫談養生
現任正梁中醫診所院長,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曾任外科專科醫師,之後到南京取得中醫博士學位,是國內少數專攻中西醫整合治療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