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防疫策略攸關經濟發展 台灣朝「與病毒共存」復甦內需

學者說,兩年來,各國的防疫策略成效攸關國家經濟發展,與中國不同,臺灣在2020年繳出令全球刮目相看的成績。圖為西門町商圈逛街人潮資料照。(中央社)
學者說,兩年來,各國的防疫策略成效攸關國家經濟發展,與中國不同,臺灣在2020年繳出令全球刮目相看的成績。圖為西門町商圈逛街人潮資料照。(中央社)

【記者張原彰/臺北 報導】Omicron在亞洲延燒,各國防疫策略大相徑庭,而對比兩岸的狀況,中共對上海、蘇州、深圳等多個主要城市實施封城,重創中國經濟,而台灣則是走向「與病毒共存」,逐漸鬆綁隔離等疫情控管方針,學者說,2年來,各國的防疫策略成效攸關國家經濟發展,與中國不同,台灣在2020年繳出令全球刮目相看的成績,而在2022年隨著疫情輕症化,更需要與時俱進,這是民眾回歸正常生活的必經之路。

中共肺炎疫情自2020年席捲全球,截至5月底,共造成超過5.2億人確診,628萬人死亡,這還不包括中共隱匿的人數,而疫情對全球經濟更造成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疫情發源地中國,中共自2020年起採取「清零」的嚴厲防疫措施,封城範圍由武漢一路擴散至湖北等15個城市;而2021年底起,在面對新一輪的本土疫情,中共對西安、深圳實施封城,到3月時上海、蘇州昆山進入封控,對自身經濟、全球供應鏈帶來重擊,各國震驚。

元智大學EMBA兼任副教授高仁山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共的防疫措施始終沒有改變,採取不顧民生、產業、人權的手段進行。而即使今年的Omicron疫情死亡率已大幅下降,且各國都已認識到Omicron封不住,中共仍維持一慣的高壓手法。

高仁山認為,這突顯出中共體制的缺陷,對於政策的調整沒有彈性之外,中共的公衛幕僚明顯跟不上國際腳步。

Omicron帶來的致死率有限,但封城卻直接衝擊到中國的經濟成長,民眾不會「病死」反而會「餓死」。高仁山說,在2020年時,被封城的城市涵蓋中國的高出口生產區,是占中國GDP比例很高的地方,對中國經濟帶來內傷,而今年被封城的上海、蘇州,更是製造業的集中基地之一,讓傷口擴大。

高仁山說,中國經濟在歷經這幾年的折磨「已經步入衰退期」,難以再期待有往日的表現,特別是美中貿易戰之後,中國的半導體等科技業已難已再發展,且有遞延效應,再加上近年供應鏈的不穩定,強化外商撤出中國的決心。

高仁山說,台灣在面對疫情時,過去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但與中共不同的是,台灣採可更有彈性的作法。在2020年時,當全球經濟因為疫情停頓時,台灣通過「邊境封鎖」,以及隔離等措施因應,雖然服務業因此受到打擊,但讓製造業維持運作。

高仁山說,這締造台灣在2020年、2021年的出口榮景,出口額屢創歷史新高,全球更加依賴台灣的晶片、防疫物資的生產。

他說,到2022年,台灣的防疫方向迎來改變,開始走向「與病毒共存」。在2021年底時,歐美國家、韓國、日本走向解封,且至今收到成效,而台灣開始面臨一項問題,就是只有出口的表現優異,但內需產業開始萎縮,且考量Omicron疫情輕症居多,因而漸漸放鬆疫情管制。

高仁山說,「與病毒共存」雖是經過審慎的評估,但在疫情風口浪尖的高峰期,台灣民眾還是自主避免出門,且隔離措施處在調整中,讓部分民眾受到影響,但這都是短期現象,等到疫情高峰過去,屆時疫情降級成三級傳染病,民眾的恐慌感消退、常態化,經濟行為就會恢復正常,「台灣的經濟走向復甦,速度比中國更快,也比西方國家更快。」

高仁山說,這幾年肺炎疫情的發展,體現出政府的防疫政策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台灣的防疫收到成效,讓產業可以維持良好的運作,是因為曾經面對SARS疫情,當時通過小範圍的隔離措施讓生產行為與經濟活動不受打擊。

高仁山說,近年西方國家沒有處理大規模傳染病的軌跡,加上中共阻饒台灣無法到WHO分享經驗,讓歐美在2020年時因不知防疫的重要性而有慘痛教訓。他說,如今,換台灣走回與病毒共存,「台灣做得很小心,暫時的不方便可換來正常活,對台灣的發展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