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內

理賠恐逾410億元 防疫保單爆類擠兌亂象

防疫保單一度是產險業者看好的商機,如今因確診人數增加而成為危機。(中央社檔案照片)
防疫保單一度是產險業者看好的商機,如今因確診人數增加而成為危機。(中央社檔案照片)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Omicron來勢洶洶,迄今臺灣本土確診人數已飆破200萬例,不僅急診室大量湧入要求開立診斷書的民眾,產險業也陷入集體亂流。 尤其保險公司近期採取的危機處理措施,引發大量民眾撻伐,同時造成「晚理賠就吃虧」的「類擠兌」亂象。

據中央社報導,國內最大產險公司富邦產險5月14日公告不受理重複投保,民眾陸續收到婉拒承保的簡訊通知並質疑富邦產險輸不起,導致事件愈演愈烈,富邦產險成為首家被網友出征的業者。

疫情驟變、「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是這次產險業核保趨嚴的主因,加上「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政策一發布,業者直呼這是臺灣史上最大變化球。根據金管會日前指出,產險業的防疫險理賠恐逾410億元,目前12家產險業已有5家在評估增資的可能性。

不過,今年防疫保單之亂卻不是首例,2021年5月萬華爆發群聚事件,指揮中心宣布疫情提升為三級警戒,臺灣產險銷售的防疫保單高達400萬件,陷入鉅額理賠困境,這張保單最終以虧損收場。

但包括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新安東京產險、兆豐產險等12家業者,似乎沒有被臺灣產險前車之鑑嚇跑,依然持續搶進防疫保單市場,截至5月底,防疫險承保件數達296萬件,在途保單仍有上百萬件,須在6月底審核完成。

一名保險經紀公司主管表示,雖然國外都有許多經驗顯示Omicron的傳播力強,很容易產生大規模感染,但在保險業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也讓產險業看不清風險,繼續使用少量確診的基礎來訂定保單價格。

《保險法》專家劉北元指出,保險公司面對疫情升溫及防疫政策變化,採取很多危機處理方式,但民眾只看見業者對於理賠的百般刁難,因而對保險制度失去信心。

劉北元說,當民眾對保險公司應對措施失去信心,就算金管會、產險公會一再強調有兩年保險請求權時效,還是難擋民眾產生「晚理賠就吃虧」的心態,因而上演民眾擠爆醫院急診室,要求開立診斷書的類擠兌亂象。

確診後遺症難料 業者拉長投保等待期

雖然Omicron的病症多數為輕症,但據各國研究,仍有一定比例將留下「長期新冠肺炎」(長新冠)後遺症,恐牽動壽險業者的風險評估。

壽險業者表示,若民眾近期有罹患疾病紀錄,再投保壽險、健康險等商品,對於疾病症狀、程度及後遺症情形不同,壽險公司均有不同的投保觀察期,最長恐怕會等上一年,且承保條件可能不同;若保險公司認為民眾風險較高,也可能拒絕承保、除外不保或予以加費。

臺灣前六大壽險公司中,多半已拉長投保等待期,觀察投保民眾後續是否有「長新冠」後遺症,甚至有一家壽險公司已通知業務員,若民眾確診COVID-19再投保醫療險,針對輕、中、重症設定痊癒後1個月、3個月至6個月的等待期才能送件的規定。

國內產險業防疫保單合計熱賣6、700萬件,而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占比達99%,也讓道德風險顯著升溫。壽險公司主管提醒,民眾一旦確診,保險公司除了拉長觀察期,也可能拒絕承保或加費承保。因此,民眾應重視保險保障的概念,而不是當賭博來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