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7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北京已將香港從亞洲金融中心變為大陸錢袋。自主權轉移25年來,香港湧入了大量的大陸資金和人員,同時外國人在不斷外流,中共的「留港換人」政策已侵蝕到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
1997年,當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大陸時,中共承諾在「一國兩制」模式下給予香港高度自治權。現在,北京已經把這個城市當作一個「錢袋子」,變成了政治上的「一國」和僅剩的經濟事務上的「兩制」,香港作為亞洲首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褪色。
從25年來的香港、大陸經濟數據就能看出。1997年,香港占中國整體經濟的18%;到2021年,這一數字是2%。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數量也從1997年的101家躍升至現在的1,370家。大陸公司占香港股市市值的78%。
2021年,香港是252家中國公司和254家美國企業的亞洲總部所在地。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Terence Chong)告訴《日經亞洲評論》說,20世紀70年代之前香港是「英國企業時代」,然後在80年代和90年代出現了像李嘉誠這樣的本地富豪,1997年之後,中國企業一直在主導香港市場。
伴隨香港經濟的騰飛,北京也在進一步吞噬香港。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說,在過去的25年裡,香港對中國大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一是貿易,第二是直接投資,第三是資本市場發展。
最突出的變化是香港充當了流向中國大陸的資本渠道,在很大程度上跟2014年推出的滬港通有關。2021年,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中有76%是通過香港進行的,1997年時候的比例是46%。在對中國股票的外國投資中,也有22%是通過香港進行的。通過香港投資大陸債券的數字比例是28%。
許多中國公司也通過香港匯回海外收入。與中國大陸不同,香港不實行資本管制,因為港幣與美元掛鉤。
日本總合研究所(JRI)資深經濟家野木森稔(Minoru Nogimori)說:「中國公司正在利用香港開展籌資和全球業務,以避開對人民幣的限制。」
但與此同時,香港的國際化水平正在下降。現在,中國投資者占香港股票投資的一半以上,美國投資者的份額已從25年前的40%降至不到20%。美中之間日益緊張的政治關係、北京越來越多地限制資本海外上市也促使更多中國公司選擇在香港上市。
隨著歐美國家的金融專業人士撤離香港,這些工作越來越多地被中國大陸人所填補。2021年,香港向海外金融工作者發放了約2,600個工作簽證,比2019年減少近一半,而同期發放給大陸金融職位申請人的簽證數量是2,300個簽證。也就是說,港府發給外國和大陸金融人士的簽證已經接近5:5。
截至3月底,126家中外資銀行的主要辦事處設在香港,比2014年下降了8%。擁有127家外資銀行的新加坡,首次超過了香港。
根據對沖基金研究機構Eurekahedge的數據,香港對沖基金在6月份管理資金額度為802億美元,比2019年下降了17%。
不僅僅是外國金融專業人士外流,在香港的外國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數量在2019年達到高峰後繼續下降。報導說,海外法律專家急劇減少,可能會對香港的司法系統構成重大威脅,而這是「一國兩制」框架的基石。
自北京2020年實施嚴厲的《國家安全法》以來,香港社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加上嚴苛的COVID-19清零政策,刺激了許多美國和歐洲公司和專業人士離開。
前香港美國商會(AmCham)會長早泰娜(Tara Joseph)6月底在「政客」(Politico)網站上透露說,雖然才過去25年,香港已經完蛋了。
一位在港25年後剛離開的美國商業主管向早泰娜述說自己為何要離開香港:「對我來說,最令人擔憂的是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除了疫情政策和《國家安全法》之外,政府還可能施加什麼其它變化。」
還有一位回美短期工作、即將返港的美國銀行家告訴早泰娜說:「我下週五就要飛回香港了,我覺得好像要坐牢受刑一樣。」
「老實說,香港這個以自由流動、充滿活力為核心的城市已經被完全摧毀了。而且,作為一個美國人,我正在掙扎於美中衝突的不可避免性中。」他補充說。
鑒於法律和政治基礎的不確定性,無人能預知香港作為一個金融中心究竟還能堅持多久。
責任編輯: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