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晶潤瑩潔,環繞這分高雅的,有仙女遺落頭簪的美麗傳說,有農婦不捨故舊的追逝之痛,還有王妃「玉簪搔頭」的風雅典故。
立秋賞玉簪
古人說,立秋將至,賞玉簪正是時候。
宋人張鑒作《賞心樂事》分享品味人生的體驗,其中立秋日前後賞玉簪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立秋日秋葉,玉照堂玉簪」。此話也反映玉簪在宋代是一種受到青睞的觀賞植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說「玉簪處處人家栽為花草」。
玉簪花有玉白也有淺紫色,葉子顏色從黃綠到深藍綠色,葉片有平的、波浪的、捲曲的,模樣繁多,紋路圖案也是變化萬千。它是庭院中常見的植栽,品類繁多,經由配種而產生的新品種更是讓人目不暇給。
玉簪花開在盛夏三伏天,「(黃曆)六、七月抽莖,莖上有細葉,中出花朵十數枚」,《本草綱目》描述:「未開時,正如白玉搔頭簪形。」一串玉簪含苞未開時,形似古代女子搔頭用的白玉簪,因而玉簪也有個俗趣的暱稱叫「玉搔頭」。
「玉搔頭」這充滿意趣和詩意的名字,在《群芳譜》中獨樹一格,因它而來的典故也充滿趣味,在炎夏三伏天裡讓人消暑。
玉簪.玉搔頭
在古人的詩文中,常見把玉簪和搔頭連結在一起,〈花月令〉云:「玉簪搔頭」。唐代白居易著名的詩篇〈長恨歌〉也寫到它:「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玉簪」暱稱「玉搔頭」,傳說是來自漢武帝後宮李夫人以玉簪搔頭,結果在漢宮風動一時,引得眾佳麗仿效製作白玉簪,以致玉的價格高漲了。看《西京雜記》記載:「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玉價倍貴焉。」因此「玉搔頭」就成了一個名詞,「玉簪」也成了美人的代名詞。
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是個「一笑傾城」的美人。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能作曲、善歌舞,是宮中表演歌舞的「倡人」。他所作的新曲,往往能深深打動人心。
有一天李延年一邊舞蹈一邊歌了一曲〈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武帝聽歌後嘆息問道:「善!世豈有此人乎?」
李延年歌佳人之意,在引薦自家妹妹。他的妹妹也是倡人,「妙麗善舞」。因李延年這一曲短歌穿針引線,他的妹妹成了後宮幸運花——李夫人。《漢書.外戚傳》記載:「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由是得幸。」這位李夫人就是史上盛傳以玉簪搔頭惹人憐愛的主角。
李夫人入宮不長時間,就得了重病去世。在她病中,武帝探視她,她說自己臥病久了,形貌壞了,不能見皇上:「久寢病,形貌毀壞,不可以見帝」。因而用被子蒙著臉訴說自己的心願:「願以王及兄弟為託。」就是祈願武帝好好照顧她的兒子昌邑哀王和兄弟們。
漢武帝一再說服夫人臨終前再見他一面,李夫人堅持自己容貌邋遢因而不敢見,「婦人貌不修飾,不見君父。妾不敢以燕惰見帝。」當武帝一定要見時,李夫人就轉過身子歔欷而嘆,至死她都沒再見武帝一面。
李夫人的自家姊妹不解。李夫人說,自己因為「容貌之好」而得寵幸,美麗不再,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那麼她的兒和娘家人就會失去恩憫,所以病容憔悴的她抵死不見武帝。
李夫人死後,得到厚葬,兄李延年升為協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綬;另一個哥哥李廣利升為貳師將軍,封海西侯。可是後來,她的兄弟李季出入驕恣,犯法亂後宮,李廣利降匈奴。自作孽,不可活,辜負了李夫人的一番苦心,家族就滅了。
玉簪.白鶴仙
玉簪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白鶴仙,白鶴象其形,傳仙家之緣。宋代詩人喜愛歌吟玉簪的不少,其中王安石和黃庭堅都有以玉簪為名的詩,帶著瑤池仙鄉的神彩。
王安石〈玉簪〉詩吟:
瑤池仙子宴流霞,醉裡遺簪幻作花。萬斛濃香山麝馥,隨風吹落到君家。
黃庭堅〈玉簪〉詩詠:
宴罷瑤池阿母家,嫩瓊飛上紫雲車。玉簪墜地無人拾,化作東南第一花。
他們的「玉簪」都傳說著來自天上仙家的一段仙緣。在紫雲徘徊的崑崙山上,西王母舉行瑤池壽宴,仙子們宴流霞(仙液)、賞瓊花。一只玉簪帶著萬斛濃香掉落到人間。玉簪墜地無人拾,化作了玉簪花。
相傳這只玉簪是小仙女,也就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兒的。這小女兒個性鮮明,喜愛自由,對人世間的生活好奇,很想一探究竟。王母辦壽宴,她想趁著赴瑤池爲母祝壽的機會,下凡走一回。只不過王母娘娘一直看顧著她,不讓她落凡界。小仙女無計可施,就將頭上的白玉簪拔下來吩咐道:「你就代我到人間去吧!」
玉簪從仙鄉落到了人間,在玉簪落下的地方長出了像玉簪一樣的花兒。這花好像散發出麝香般馥郁的香味,讓許多人愛上這仙鶴一般的花兒。玉簪花開遍江南,好像代替了小仙女的仙履,完成小仙女的心願。
唐代羅隱的詩則說玉簪花是天上織女星的白玉簪,「雪魄冰姿俗不侵」。
人間遺簪
天上有遺簪,人間也有遺簪,說的是不捨故舊之情。
據《韓詩外傳.卷九》記載,孔子出遊少源之野,途中看到一個婦人站在水澤中,哭得很傷心,孔子就派弟子問個究竟。婦人說她割蓍草作柴時,丟了蓍草作的頭簪,所以哀傷。
一個不值錢的小東西值得這般悲傷嗎?
婦人說,不是悲傷遺失了的蓍簪,是遺失了那分故舊之情的牽繫,所以悲傷啊!這則故事,訴說了成語「刈蓍遺簪」不捨故舊的典故。
問玉簪情為何物?
玉簪搔頭得寵的,怕色衰失寵;遺簪的,心痛難捨舊情;患得、也患失。玉簪牽動多少世間情……問玉簪,世間情為何物?
玉簪或果真是仙鄉來?設情關來試煉世間人:得否衝破情幻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