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第二顆自主衛星「獵風者」完工 最快明年首季升空

科技部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TRITON」衛星,已於日前組裝完成。(科技部提供)
科技部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TRITON」衛星,已於日前組裝完成。(科技部提供)

【記者袁世鋼/臺北報導】科技部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TRITON」衛星,已於日前組裝完成,成為繼福衛五號後第二顆由臺灣自製的衛星,也是我國首顆海面風場觀測衛星,預計最快可於2023年第一季搭乘法國亞利安太空公司(Arianespace)的織女星C型火箭,在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升空。

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獵風者衛星原為與美國合作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計畫中的自主衛星(FORMOSAT-7R),後因任務調整而改名。整顆衛星包含酬載共有82%是由臺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20家臺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未來升空後,也將驗證由臺灣自主設計製造的GPS導航接收機、光纖陀螺儀、推進實驗模組等10項關鍵元件與技術。

科技部7月19日舉辦「獵風者TRITON」衛星任務說明記者會。科技部7月19日舉辦「獵風者TRITON」衛星任務說明記者會。(科技部提供)

不同於「福衛七號」是以直接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所發射的訊號進行觀測,中央大學大氣系教授楊舒芝指出,「獵風者」搭載國內自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可觀測接近海面每秒3至70公尺的風速,彌補氣象雷達的不足,對颱風結構大小、強度預報等非常有幫助。

太空中心強調,根據該訊號計算出的海面風場資料,是目前最缺乏的氣象資料,「獵風者」未來將在550至650公里高空的衛星軌道上,接收經海面反射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訊號,搭配地面雷達的高解析度沿海風場資料,可應用於颱風路徑、強降雨與空汙預測,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關應用,是一顆氣象衛星、科學衛星。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獵風者衛星傳承福衛五號經驗,並進一步提高自製占比,顯示臺灣已具備打造衛星的實力,再加上臺灣原本就已經相當成熟的地面設備及相關技術,全球低軌衛星熱潮,臺灣不會缺席;未來10年、20年將是太空產業正式起飛的階段,太空中心今年度預算約36億元,明年可望進一步提升至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