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次長曾文生22日指出,隨著能源轉型、減碳推動,未來數年內臺灣的能源供應將會變成一個產業。目前化石燃料每年進口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10%,未來用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占GDP約10%的能源產業,將成為臺灣前三大產業之一。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資策會等單位發起「淨零峰會暨數位氣候行動獎」,提倡以數位科技協助企業減碳,推動臺灣減碳,於22日舉行頒獎典禮,邀請曾文生、科技部長吳政忠等致詞。
曾文生在「淨零峰會暨數位氣候行動獎」頒獎典禮致詞說,過去將能源作為生產要素,但是近年發現,應該花更多時間找到最適當的組合去運用能源,此時AI數位科技幫助很大。像原油煉製怎樣生產最有效率、獲利最大等,可透過人工智慧(AI)解決。
他也提到,電業非常複雜,結構性規劃可由人腦來處理,但電網穩定與反應,必須靠電腦等設備自主判斷,因為電業時間計算最小單位是1/60秒,無法以人腦做判斷,必須借助科技。
他說,半導體是臺灣非常重要的產業,產值很早就已破兆,但隨著能源轉型、減碳推動,未來數年內,臺灣的能源供應會變成一個產業,而能源產業也將會是臺灣前三大產業。目前化石燃料每年進口約占GDP10%,未來用再生能源替代,占GDP10%的能源產業,將會成為臺灣前三大產業之一。
吳政忠表示,如果要邁向2050年淨零目標,以現在的科技而言是不可能達到的,必須要有全新技術的突破,包括永續性的新型能源或固態減碳等技術。臺灣2030年減碳目標是20%,從2022到2030年間,就是要以數位科技如物聯網,進行碳足跡盤查,且提升能源效率,達成2030年目標。
吳政忠強調,要達成2050年的目標,在科技研發上,必須趕快布局可能出現的新技術,並且要有突破。尤其2030年到2050年可能出現新科技,不可能只有台灣做,而是要跟全球頂尖研究所界接。此外,臺灣要能發展出1、2項領先國際的技術,需要大家一起協力。
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說,AI產業是耗能產業,AI、ICT產業、數位經濟等占全世界總碳排量約2%,但是AI的最大優勢是可利用2%的碳排作為槓桿,解決全球淨零所面臨的問題,將能替世界減少15至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希望台灣AI、ICT人才能從數位產業跳脫,協助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成為世界典範,帶來國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