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8日公布《臺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提出建言包括:提升央行獨立性、透明度與可究責性,央行應公布外匯干預歷史資料,盡快修訂《個資法》等。中研院士王平強調,央行、金融管理與監理政策必須有前瞻性,同時也需有安全性、資本市場活化有效性,以應付未來變化。金融體系要能活化,且永續發展,才能對產業、社會福利有幫助。
王平指出,最佳貨幣金融體制有三大目標:維持貨幣和金融穩定、謹慎而有效的投資一國的金融資源,及發展完善金融體系作為增加就業和收入來源。除維持貨幣和金融穩定,中央銀行必須要專業化,應有專業研究人員進行系統性研究,建立動態分析架構,提供前瞻指引做央行監管政策,使得人民都能心理有數,減少不確定性。
他表示,央行低利率、低匯率,造成很多資源扭曲,央行應該要更注意計算通貨膨脹,臺灣很明顯通貨膨脹被遠遠低估。從消費者預期心理、市場決定資產價格角度來看,如房租就是很明顯被低估,通貨膨脹被低估,採取了很保守的利率政策,沒有一套完整架構去支持它。
王強調,央行應該加強獨立性,很不幸央行是國營企業。政策制定需要透明性,目標、過程要透明,且使用的資料、資訊也必須透明,以及跟利率相關者可究責性。在現行中央銀行架構下,利益最相關的是行政院,政府把央行的錢拿去了,沒有可究責性是非常大的問題。此外,數位化或金融科技發展不做不行,臺灣已經落後很多國家,再不做,臺灣金融機制、貨幣機制發展就更落後了。
央行國企身分 造成匯率干預、低利率等問題
中研院院士李怡庭說,臺灣貨幣與匯率政策問題包括:助貶的匯率干預、極低的利率、龐大的外匯存底等,這跟央行是國營企業盈餘考量有關。臺灣央行外匯存底過去20年成長快速,央行盈餘繳庫占中央政府總歲入比率在過去20年幾乎都在10%以上,各國幾乎都在2%以下。較低利率、龐大外匯存底有沒有造成臺灣長期負面影響,希望央行能做研究。
李指出,低匯率、低利率會帶來重分配效果,可能拿全民的納稅錢補貼出口廠商;可能因為低利率助長房地產價格高漲,帶來資金爛頭寸、通貨膨脹隱憂。而臺灣過去殭屍企業也在增加當中,建議政府重新思考央行定位,給予一定獨立性,不要再當成國營事業,避免盈餘繳庫壓力。
李怡庭認為,學者研究發現央行執行匯率政策有「阻升不阻貶」的特性,但央行從未公布央行進場買賣外匯(外匯干預)資料。為了學術研究、央行研究著想,希望央行公布外匯干預歷史資料,只是希望有這資料讓學界做更準確分析。
貨幣政策缺明確目標 重貼現率不透明
他強調,目前在沒有明確的目標下執行貨幣政策,很需要明確、嚴謹分析的貨幣政策執行架構。像美國聯準會有很清楚目標,就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即美國隔夜拆款市場利率。今天調高聯邦基金利率一碼,市場隔夜拆款利率就上升一碼,大家都看得到市場利率。如果升高太多或沒升到一碼,民眾就可究責聯準會沒有達到目標。
李指出,臺灣央行利率是重貼現率,但過去資料研究發現,央行提高重貼現率一碼,隔夜拆款利率常常不是一碼,所以才說一碼不歸一碼。重貼現率如何影響市場利率?央行網站解釋,央行透過發行短期特別是7天期定存單來影響隔夜拆款利率。
李怡庭說,真正影響的市場重貼現率,並沒在央行理事會討論或決定。依《中央銀行法》,理事會決定貨幣金融等相關事宜,但央行如果宣稱提高重貼現率半碼,大家要怎麼究責?大家怎麼決定它有沒有達到目標?央行所具有透明度與央行透明度不夠的比較,希望央行能提出較明確貨幣目標來執行貨幣政策,有助於央行與民眾溝通、通貨膨脹的預期,也可促進透明度與可究責性。
央行回應:經營目標不含盈餘繳庫
針對中研院對央行所提建議,央行回應5點,首先,央行是依據法定經營目標來執行貨幣與匯率政策;長年以來,國內銀行資產品質及承受壞帳能力良好,且通膨穩定,新臺幣匯率相較主要貨幣波動小,臺灣長期平均經濟成長率高於全球平均,均顯示央行達成法定經營目標。
其次,央行法定經營目標不包含盈餘繳庫,不會為提高收益而犧牲貨幣政策獨立性;第三,由於各國體制(經濟規模、金融體系運作模式)差異甚大,各國適合的貨幣政策架構不盡相同,央行將持續檢視貨幣政策架構的妥適性,必要時進行調整。
第四,目前央行、新加坡金管局、韓國央行及瑞士央行均為落後一季公布外匯干預資訊,其中央行與新加坡金管局公布半年資料,特別是新加坡金管局、瑞士及韓國等央行,自近年公布外匯干預資訊以來,均未追溯公布之前之歷史資料。
最後,對於政府成立主權財富基金向來持正向態度,強調應先立專法,成立獨立的專業管理機構;資金來源可由政府編列預算或發行特別公債,取得新臺幣資金交予該專業管理機構,其再於外匯市場購買外匯,從事國際投資,不宜由外匯存底無償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