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盛行率約為百分之二至四,推估全臺應有30-40萬人罹病,但卻有高達1/3患者無症狀,若心房顫動未確診,恐增加中風與猝死風險,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提醒,五大族群應該注意4大異常徵兆,以免背負死亡及中風高風險而不自知。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23日舉行衛教記者會。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表示,臺灣已成高齡社會,更需留意心房顫動帶來的風險,當心臟「發抖」無法正常跳動輸出血液,以致血液滯留在心房內,就會增加血栓風險;不過,當心跳恢復正常,血栓卻容易隨著血液流到腦部,導致嚴重腦中風或增加猝死風險。
在沒有外力傷害下,當人突然倒地並於24小時內死亡,就符合猝死定義,而心因性猝死更是猝死原因的大宗,分別是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遺傳性心律不整。
據統計,七成猝死是心血管問題導致,但很多民眾身在風險中卻不自知,為證實心房顫動與猝死相關性,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附醫、高雄長庚等5間醫學中心收治2013年至2019年心律不整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出4大風險因子「SACAF」。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表示,S代表sex(性別),特別指男性;A代表age,年齡小於65歲;C代表cardiovascular diseases(心血管疾病),曾有心血管病史;AF代表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顫動)。
他提到,滿足上述4項危險因子,發生嚴重VT/VF(心室頻脈與心室顫動)導致猝死的機率特別高,尤其若患有心房顫動,相較一般人而言更有高達2.6倍的猝死機率,若符合「年齡較大、心血管疾病者、家庭病史、不良生活習慣、心衰竭」等5大危險族群,建議及早就醫檢查,加強控制病情,以免憾事發生。
臺北榮總內科部心臟內科醫師趙子凡分享,臨床上曾收治一名80歲老爺爺,因意外發生腦中風,到醫院做了多項檢查,但沒抓到陣發性心律不整證據,因此並未服藥預防及治療,沒想到半年後,老伯伯又因再次中風被緊急送醫,醫療團隊與家屬決定拉長監測時間,終於揪出心房顫動,改給予抗凝血劑及心防顫動藥物治療,老伯伯終於遠離猝死危機。
趙子凡表示,80歲以上高齡長者當中,每10人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若有其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心房顫動危險性也就越高,並提醒,心房顫動無症狀患者,發生腦中風危險與有症狀者相同,若發現自己有危險因子,一定要儘早到心臟內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