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遲到恐導致中南部地區於10月中面臨枯水期,但突如其來的豪大雨卻又使高雄多地淹水。民眾黨立委張其祿25日表示,面對極端氣候,關鍵在於如何使綠地、水系及生態廊道「有效」串連;學者認為,應尊重城市原本的自然水文紋理,「與水共生」才能有效治水。
張其祿25日召開記者會指出,今年颱風遲到,即將突破史上颱風警報發布遲到紀錄,臺灣中南部地區將於10月中期面臨枯水期;但面對短暫強降雨卻又經常造成水患,除了每逢梅雨季、颱風就淹水的鳳山區、林園區以外,8月10日的強降雨也造成左營、三民、楠梓等地區淹水。他認為,其實高雄並不缺水,只是無法有效利用。
與會的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魯台營表示,400多年前的鳳山以西地區多是沼澤、潟湖,而近100年來卻快速變成良田、建地,其實地面向下不到1公尺就到達地下水位,高雄市在發展時必須思考從古至今的水文紋理,「與水共生」才是治水的最大關鍵,必須達到「最大下滲、最大遲滯、最小逕流」才能有效治水。
魯台營認為,高雄可以善用早期的古老水系調節系統「曹公圳」,設法將高屏溪的水引入,重建曹公圳水路,讓水系可以在都市中串連、調節、活化且流動,更能藉由水蒸散吸熱達到都市降溫效果。以高雄市最大的兩個滯洪池蓮池潭、金獅湖為例,前陣子居然發生蓮池潭沒有水的情況,代表這些水系、埤塘並未有效串連。
魯台營強調,現今的治水思維不能奢望「不淹水」的無限治理,而是設法讓淹水不造成危害、讓人民不怕淹水,並搭配保險機制分散損失風險。如今農田水利會已改制為公部門,治水及水資源管理不再只是水利單位的責任,政府應整合各部門進行系統性的水系再生及串連,並強化與人民溝通,尊重城市原本的自然水文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