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中

攀樹、淨溪救招生 東海勞作教育大變身

勞作教育將課程與溪流守護做結合,申請校外淨溪、護溪等社區服務學習。(東海大學提供)
勞作教育將課程與溪流守護做結合,申請校外淨溪、護溪等社區服務學習。(東海大學提供)

文/記者黃玉燕
111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8月中旬放榜,不少老牌私校招生成績雪崩式下滑,東海大學缺額達649人,其中有29系組招生不到五成。

面對少子化帶來的衝擊,東海政治系10位教師率先發難,把矛頭指向「勞作教育」,直指該制度導致東海失去部分競爭力,呼籲校方重視網路負面聲量,「勞作教育」與「免費勞工」被畫上等號已是不爭的事實,要求「立刻全面廢除勞作教育制度」。

東海大學勞作教育施行至今66年,校方認為傳統價值不可輕言廢除。圖為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東海大學勞作教育施行至今66年,校方認為傳統價值不可輕言廢除。圖為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記者黃玉燕/攝影)

反廢勞作 老校友:招生靠內涵、師資

「立刻全面廢除勞作教育制度」的聲明一出,讓老東海人炸鍋了。畢業35年的東海政治人說,「不該廢,雖然當時覺得好無聊,但事後覺得還不錯,畢竟自己的環境自己維護,代代相傳,事情總要有人做,招生靠內涵,關勞作何事?」

罵聲一起,校友社群裡不少人跟著喊加一、完全同意,「招生靠師資,勞作是東海的良好校風,讓學生愛護自己的校園,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一位東海法律人激動質問,「為何有此想法呢?半小時勞動 、讓年輕人體驗工作,這是東海跟他校差別,不能廢!」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劉麗珠也曾歷經勞作教育洗禮,她提到勞作教育對人生的影響,洗廁所和掃地經驗,讓她學會把「嬌氣」藏起來,不怕社會裡的其他磨難。

申請暑假工讀的印尼外籍生,每小時有168元工讀費。申請暑假工讀的印尼外籍生,每小時有168元工讀費。(記者黃玉燕/攝影)

教育部認同東海理念 促多校引進

少子化引發的招生危機,迫使各大學思考因應對策,但何以勞作教育會不斷成為東海人論戰的焦點?

回顧臺灣勞作教育的發展脈絡,起初是由東海創校重要推手,基督教聯合董事會執行秘書芳威廉(William Fenn)於1952年提出,他參考美國肯德基州貝利雅學院(Berea College)的勞作制度,期待大學不要變成白領階級的養成所。

東海大學創校校長曾約農在勞作教育中同樣身體力行,強調該制度並非著重經濟面向,不是把學生當勞工,而是期許學生能在打掃落葉、清潔廁所等手腦並重的過程中,養成忠實、廉潔與合作等精神,充滿教育意義。

東海勞作教育理念獲各界好評,教育部據此於2000年設立《教育部鼓勵技專校院開設勞作教育及服務學習課程實施要點》,鼓勵各校從事各類動手實作活動,促使更多技專校院引進勞作教育。目前仍保留勞作教育的大學,包含中興、北商、龍華、高餐、朝陽、明新、慈濟、南臺等校。

學生不滿每天勞掃、成績不公

「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一位東海資深主管也坦言難處。回顧東海學生首次罷掃事件可追溯至1988年,彼時東海學生已暴增至上萬人,與東海創校之始小而美的師生環境迥異。近年隨著網路與社群媒體盛行,學生頻頻上網訴苦,廢除勞作教育的聲量更是大增,不少學生抱怨每天都要到學校掃地、行政單位刁難請假、勞作成績不公等現象。

廢除勞作議題從未間斷,校友網紅也加入戰場,對清晨勞作中的大一新生做了田調。多數學生認為能起到作用的僅有「助學金」,而「待人處世」能觸及的部分僅是合作與交朋友,至於成為「世界公民」實在無法想像。

「我以為東海大學變成AI大學後就不用人工掃地了!結果還是要嘛!」影片中可以看見東海校方這幾年轉型AI大學所做的努力,反觀傳統勞作教育在新舊價值衝突與少子化浪潮下,正面臨退場的挑戰。

迎首屆108課綱新生  教師籲以新制直面高中

隨著勞作教育延伸的爭議不斷,教育部於2010年下令廢止《勞作教育要點》。未料「少子化」恐是終結勞作教育的真正推手。

外界直接把勞作教育喊成「勞掃」、「掃地」,學校對於這些說法如何去破除?參與連署的政治系主任王啟明指出,學生的反應代表「只有勞作、沒有教育」,去年學校把5天勞作改成4天,更讓人氣結。他憂心說,這麼多的聲音代表制度有問題,希望主管要站出來與學生建立良性溝通。

身為教學前線,王啟明認為,勞作的改革應從高中端的說明會與宣傳開始,期待能拉近與高中生的距離,且新制也不能僅靠文字或簡單的影片說明,但前提是校內制度的改變要能真正達到效果。

政治系副教授郭應哲則強調,今年迎來的新生是108課綱的第一屆,新課綱強調自主學習、跨領域和社會實踐的精神,校方需要在勞作教育上發揮更多想像力,而非墨守成規。

減招是必然 師:能優化競爭力

「既想要保有傳統的美好,又想要擁有新的競爭力,是這個傳統學校的困境。」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則坦言,勞作制度的改革只是其中一部分,包括減招、課程調整與國際招生,會是未來政治學系發展的重點。

林子立指出,很多學校招生不好也沒有勞作教育,一旦廢除也不代表招生會到位,但是保持勞作教育並無法提升東海競爭力,也不能因為老校友反對就繼續保留。他說,過去曾約農校長會帶大家一起掃地,如今的老師不會願意。

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記者黃玉燕/攝影)

據他推測,行政方面無法一步到位,在於涉及制度、人員去留、經費的運用等,因此會想要採取漸進方式,以減緩勞作教育對招生的衝擊。

「減招」是未來必走的路,林子立強調,這也會讓外界感覺東海有決心改變,會增加競爭力;以政治系而言,學生數若從110位降低到60人,必能給學生更好的輔導,吸引學生與家長目光。

勞作4.0將上路 增永續多元課程

東海大學勞作教育施行至今66年,傳統價值不可輕言廢除,雖歷經三次改版仍止不住負面聲量,這次因應教師反彈與招生困境,校方提出4.0版本,準備在9月開學後上路。

東海勞作教育長卓逸民指出,勞作教育對當下的學生而言,其實有8成是接受的,畢業後的同意度也超過九成,除了守時、負責、團隊合作等價值,其中特別突出的點是「從小組長身上學到很多」。

勞作教育十多年來一直在改革,半年前張國恩接任校長後,就規劃今年九月開始新的制度,希望在維護過去好的影響下,讓年輕人也能夠接受。具體做法是讓內容更加多元,把勞作教育與聯合國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加以連結,包括生態、生活、環境、社會到文化等五個面向。

學生至東海東大溪生態館認識溪流生態。學生至東海東大溪生態館認識溪流生態。(東海大學提供)

除了環境清潔,流經校園的東大溪也能規劃溪流教育,可以淨溪、護溪,將課程與溪流守護做結合;還有為東海進行林相更新、維護與重建,有別於過去植樹節的種樹儀式,把種樹變成一門課,在生態學家領導下,有計畫的去種植大肚山的原生種,還有透過攀樹來認識樹,與測量樹圍可以吸收多少碳等,藉由活動讓同學直接投入生態永續的工作。

攀樹認識東海樹木是勞作教育多元課程之一。攀樹認識東海樹木是勞作教育多元課程之一。(東海大學提供)
勞作教育環境永續課程中,透過測量樹圍換算減碳。勞作教育環境永續課程中,透過測量樹圍換算減碳。(東海大學提供)

降低勞作時數 兼具寓教於樂

卓逸民指出,這等於是讓學生直接投入東海的歷史、建築物與景觀生物多樣性、東海社會責任等,同時整體掃地時數也大大降低為12小時,且可彈性選擇時間,讓勞作的自主性更高。這也符合108課綱著重的素養能力,符合時代與年輕人未來進入社會該具備的素養。

當前勞作教育顯然被汙名化,為擺脫影響招生與違反勞權的陰影,卓逸民希望能回歸制度的教育面。他說,新制將為學生建立做中學的概念,讓學生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學習到很多專業知識。

勞作教育新制在外掃部分,提供吹葉機降低ˋ清掃時間。勞作教育新制在外掃部分,提供吹葉機降低清掃時間。(東海大學提供)

而東海也為新制投資了200萬元,包括課程登錄系統的建置等,未來掃落葉可運用吹葉機,同學們蒐集的葉子也要秤重,與廠商合作做成器具等,希望做到寓教於樂,加上課程更多元,避開勞權的爭議。

校方行政新團隊的危機處理是否能成為招生不利的解方,仍有待觀察。東海也預計實施一學期後舉辦全臺研討會,共同審視新制對學生的影響。◇

勞作教育透過多元的永續課程,帶領同學認識節能。勞作教育透過多元的永續課程,帶領同學認識節能。(東海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