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廣告系畢業,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的當代攝影、實踐與哲學碩士,旅居倫敦的前立委陳學聖祕書蔣建宇之女蔣壽安,創作領域跨足攝影、錄像、表演和裝置,其中的實踐和研究借鏡自己的身份認同經驗,探討空間環境和疏離感的模糊概念,與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當代藝術創作所,使用錄像以及裝置討論無趣、失敗以及時間,在台北生活與創作的鄭芳宜,在畚設計 broom design,以「影像場景二:鏡子、鏡面貼、投影機」參展,吸引不少愛好藝術者慕名欣賞。
蔣壽安指出,覺得想要別人「浪費時間」看蔣壽安的東西啊,因為在做無趣,就是想要別人讀懂潦草的蔣壽安!如果你願意花一些時間觀看或是感受蔣壽安會很開心的。要你體會蔣壽安的破碎,你記得蔣壽安做很多很長很無聊的片子,體會被阻斷、被介入、被抽離的那些,蔣壽安很謝謝你!然後想盡辦法找到一種歪曲的角度觀看蔣壽安,這樣就好,形成屬於你自己的敘事。
蔣壽安說,展覽嘗試透過物件的介入,使影像無法被完整觀看,並能夠以更加有機和靈活的方式呈現,消除影像的邊界,並讓空間成為作品本身。觀者透過身體與空間的互動產生不一樣的觀看經驗,可以在任何角落徘徊,選擇自己的觀看角度。
蔣壽安近期展覽與經歷包括,合製實驗紀錄短片《隔》(2021) 獲選為其中短片頻道第四季資助,並於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首映。受邀前往美國紐約及費城參與演出沈浸式表演《有鬼》(Where Are You Today?) (2022)。
展覽中,兩位藝術家使用鏡子、鏡面貼將窗戶封起來,以限地製作的方式依照每扇窗戶不同的尺寸去裁切和黏貼,再將投影機對準鏡子,把影片反射到整個空間裡面,讓畫面延展、扭曲、變形、破碎,讓觀眾重新思考觀看影像的習慣之外,也鼓勵大家在展場中自由穿梭,尋找自己喜歡的位置看。
展出中總共播放六部實驗短片,三部是蔣壽安在倫敦求學的兩年期間做的,出發點都是以一個異鄉遊子的角度梳理當時的心境,第一部的聲音是蔣壽安自己用帶有口音的英語所錄製的旁白,第二、三部則是請在台灣的友人們錄下他們讀詩的聲音,傳給在英國的蔣壽安,三部影像都是擷取自生活中的日常隨拍,有些畫面在英國,有些在台灣,透過音畫交織以紓解鄉愁。
另外三部影像是鄭芳宜的作品,她的創作主要是在探討無趣和時間,第一部是用不正常的閱讀速度播放純文字的內容,因為不容易獲得完整內容,文字無法被輕易接受的時候,所以文字變成影像本身,第二部是重複列印跟掃描一張空白的紙一百次的實驗,在製作過程中完全沒有預期呈過結果會怎麼樣,她也不知道觀眾會獲得什麼,第三部是很簡單的數字循環,觀眾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也因此觀眾注意力會渙散,體會重複所帶給他們的煩躁感。
在展覽期間,有些觀眾給予一些深刻的回饋。有位觀眾認為進入展間之後首先透過鄭芳宜的作品感受到了靜謐感,而後在輪播到蔣壽安的作品時體驗到了如喃喃自語般的旁白搭配上私影像,使自己很容易能夠沈浸其中,帶入自己的情感,最後他感覺自己在這個空間中被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