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天文新知

宇宙奇觀 NASA再釋「創生之柱」絕美畫面

哈伯太空望遠鏡於1995年拍攝的「創生之柱」影像。(NASA)
哈伯太空望遠鏡於1995年拍攝的「創生之柱」影像。(NASA)

編譯/張雨霏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公布,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捕捉到,宇宙中最為人讚歎的驚世美景「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的最新影像,這是由星際氣體、塵埃組成的三道巨型柱狀體,裡面布滿正在形成的年輕恆星。

韋伯太空望遠鏡拍了這張著名的「創生之柱」照片,呈現出這個著名的恆星形成區前所未見的細節,也是致敬哈伯望遠鏡在27年前的知名作品。除了顯示太空望遠鏡的世代交替之外,也展現出韋伯太空望遠鏡能提供的完全嶄新的、性能強悍的天文觀測能力。

「創生之柱」坐落在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的巨蛇座鷹星雲(Eagle Nebula)內,此前曾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於1995年率先進行觀察,並拍下太空觀察家視為「經典」的照片。新的恆星就在這些神祕的宇宙塵埃和氣體雲柱內醞釀,正是該區域贏得「創生之柱」名稱的原因。

哈伯太空望遠鏡於2014年拍攝的「創生之柱」影像。(NASA)2014年的創生之柱。(NASA)

哈伯於2014年再度拍到更清晰、更全面、色彩更豐富的「創生之柱」景象,但韋伯的近紅外相機(NIRCam)更加精良,可以捕捉到人眼看不到的近紅外線波長,通過柱體塵埃的光散射效應來觀測新生恆星誕生的唯美過程。

臺北科學教育館表示,韋伯太空望遠鏡憑藉著6.5公尺主鏡,所帶來的超高解析力和集光力,再配合高敏感度的偵測器,在紅外線波段能看到前所未有的細節。由於主鏡為18片六角形的鏡面所拼合而成,韋伯所拍攝的明亮恆星都會有六條星芒產生,跟哈伯太空望遠鏡因為十字形鏡片支架,所產生的十字星芒明顯不同,成為韋伯明顯的特色。

在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中,很明顯恆星數量多過於哈伯先前的影像,這是由於觀測波長不同的關係。韋伯的近紅外相機(NIRCam)工作的波長在0.6到5微米之間,從可見光的深紅色一直延伸到紅外線波段,較長的波長有利於穿透星際間的塵埃,因此在此波段中可以看見,原本在哈伯影像中不透明的「柱」裡面的眾多新生恆星。紅外線相機可以穿透塵埃與星雲,提供這個恆星形成區一個全新的觀看視野。

NASA表示,新畫面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更精準的確定,新生恆星數量和該區域的氣體、塵埃量,以便改進他們的恆星形成模型,同時更好的了解恆星的形成過程。

NASA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的「創生之柱」的最新影像。(NASA, ESA, CSA, STScI)NASA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的「創生之柱」的最新影像。(NASA, ESA, CSA, STScI)

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ESA)資深顧問麥考林(Mark McCaughrean)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我一直在研究鷹星雲,試著想從哈伯望遠鏡拍攝的影像中一探究竟,尋找當中的年輕恆星。但我也知道,只要韋伯拍下照片,畫面想必非常令人驚歎,結果的確如此。」

今年年初才開始服役的韋伯,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太空望遠鏡,已傳回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數據。韋伯太空望遠鏡耗資100億美元打造,主要目標之一是研究恆星的生命周期,另一個主要研究重點是系外行星,即太陽系之外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