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研究】媽媽聲音能降低寶寶疼痛指數

研究發現,聆聽媽媽聲音的寶寶,呼吸速率較為和緩,血氧飽和度提升,母嬰連結更好。(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研究發現,聆聽媽媽聲音的寶寶,呼吸速率較為和緩,血氧飽和度提升,母嬰連結更好。(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陽明交大與林口長庚醫院共同合作發現,早產兒在足跟穿刺時,若能聽到來自母親的聲音,早產兒不僅能被逗笑,且心跳頻率相對穩定,對外在疼痛的反應也較低。

陽明交大護理學系教授陳紀雯研究團隊,近期針對早產兒足跟穿刺進行研究,碩士生、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師余宛蓁也協助研究進行。

研究將64位早產寶寶隨機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早產寶寶在出生後第4天接受足跟穿刺的過程中,前3分鐘就開始預先撥放媽媽錄製好的童書《小騏的黃柿子》,並控制音量在70分貝以下直到整個穿刺過程結束。

寶寶疼痛程度,則會透過臉部表情、哭聲、呼吸、手、腳、警醒程度等6項指標來衡量,結果顯示,播放媽媽聲音確實能讓寶寶的心跳速率與疼痛指標明顯低於控制組。

此外,研究團隊也在實驗中發現,聆聽媽媽聲音的寶寶,呼吸速率較為和緩,血氧飽和度提升,母嬰連結更好,儘管上述這三項指標所呈現的數據未達顯著差異,但實驗組在數據上確實有較好的表現。

余宛蓁向《大紀元時報》表示,每名早產兒出生時約500至1500克,住院過程中,必要性醫療處置包含非常多,其中就包括足跟穿刺,確認血糖濃度是否正常,可能每8小時就要做一次足跟穿刺,等同一天就要紮針三次,「頻率非常高。」

余宛蓁說,高頻率的疼痛、刺激,可能會讓新生兒出現神經性異常,透過這項研究,小朋友在做任何治療性、必要性醫療處置時,護理師都能先播放媽媽的聲音,讓寶寶有在媽媽肚子的感覺,增加安全感行為,減緩早產兒對疼痛的不適感。

此外,余宛蓁提到,因(中共病毒)疫情,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減緩會客時間,但在新生兒入住病房後,也會告知這項訊息,若媽媽願意錄製聲音、帶到醫院給護理師,護理師也會在幫小朋友治療時,協助播放錄音。

這項研究是由陽明交大與林口長庚醫院共同合作,其研究成果已刊登國際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